各位读者,你们好!
此长篇已经完成。读到这里,是否读出一点味道来? 精彩在恭候各位看官!
柳岸居士敬启
2007年4月21日晚餐之后
爸爸妈妈先后双手合十,下跪蒲团、下拜、磕头、口中喃喃,志伟也认真模仿。
-- 你小孩子家,有什么愿好许呀?
-- ……。(志伟在妈妈的耳旁低语一番)
-- 你不肯告诉我,我猜!好不好?
-- 好!
-- 长大了让我当医生!
-- 不对,不对!
-- 嗯,我猜----。(想到家里的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又猜)到育才小学去读书!
-- 不对,爸又输啦!
-- 猜一百次,也未必猜中!
-- 哦?这么复杂?
-- 你女儿许的愿是……(彩菊停顿,继续道)志伟许的愿是 ---- 爸爸和妈妈,永不分手!
对门邻居家,夫妻最近离异。小冬梅是志伟的好朋友。邻居故事,给志伟幼小的心灵刻留了痕迹!
-- 哈哈,爸爸和妈妈,怎么可能分手呢?
各位看官:离婚,是夫妻之间的一个敏感的、不幸的、难以预料的话题!是人生一个永远的痛 -- 山盟海誓,犹在耳畔,隔夜,伉俪已成陌路;洞房花烛,如演眼前,转眼,夫妻已劳燕分飞!
“分手”二字,冯渊在咀嚼 -- 小小年纪,无人教诲,不讲“离婚”,却选用“分手”二字!
-- 妈妈告诉你,以后长大了,许愿,不能轻易告诉别人,每个人都有心愿。愿望实现了,一定要来还愿。懂吗?”
-- 噢!(这又是志伟的一个“第一次”)
普济禅寺。古樟参天,遮阳避日,浓荫洒下清凉。树干粗圆,没有三四个人无法合抱。树干有绿色小牌,上书:树龄900年;树龄800年……歇坐于圆通殿外,凝视阅尽尘世的香樟树,冯渊感到自己的渺小,不,不仅是他个人!
不远处,一位身着袈裟的和尚和一对情侣相对而坐,侃侃而谈。见冯渊走近,他仰头一看。冯渊文质彬彬地询问:“能旁听否?”
“如何不可?妄言且妄听。”和尚答。接着,继续他的讲述。
-- 人有千劫万难,最怕桃花劫,桃花难!多少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为此而亡身丧国;多少才思横溢的文人雅士,为此而身败名裂。
--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丧德灭伦之风,甚嚣尘上。从古以来的道德准则正在消亡。轻狂小人,固然喜欢周旋于红粉美人之间,而有智慧根性的文人,也去效仿白乐天,同情风尘场中人!
-- 最近,上海不是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 一个著名大学的院士、博导,被一个干“特殊行业”的小女子拖下了水。惜哉!阿弥陀佛。
-- 虽已出家,您对世事也了如指掌。
和尚未理会冯渊,继续讲解。
-- 路上遇到娇美女子,总是情不自禁,目注千番,神驰而心往!这就是你们年轻人常挂在嘴上的“回头率”!
众人皆笑。和尚旁若无人。
-- 或偶于闺阁绿帘之外,巧逢俏丽佳人,便柔肠百转,神魂颠到。总之,都是自己的心被形骸所役使,意识被情爱所牵连。
说到这里,和尚四顾,发现在他四周,静听的游客如堵,便略微提高声音,字字铿锵地说:
-- 须知,芙蓉粉面,都是带血肉的骷髅;美貌佳人,不过是罩了华丽外衣的污秽粪桶。所以,纵然面对如花似玉的女人,也要灭除淫心!
-- 出家人也每日上网浏览,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也不能落伍,不能免俗啊。(说罢,和尚抬头望了望冯渊,算是对冯渊刚才插话的回应)
-- 谢谢你的讲解。
-- 不必,不必!
说罢,和尚拂袖而去。
和一对情侣简谈,冯渊得知,两人来自九华山。是九华山的主持给他们写了一张便条,让他俩来此见这位高僧。于是,就有了刚才的交谈。细看那位小姐,眉宇间藏着阴郁。
-- 爸爸,爸爸,和尚伯伯在讲什么,我怎么听不懂呀?
陷入沉思,冯渊似乎没有听见女儿在说什么。
-- 怎么这么说话呢?说美女是骷髅,又说,美女是粪桶。
-- 彩菊,我想,这就是“矫枉须过正吧!
-- 没错,去年俺在峨眉山,也听见一位老和尚说过,大概这是佛界的比喻,把美女比作骷髅,比作粪桶!(一路人,操山东口音,插话。)
2316标房。夜10时。
妻女已睡。冯渊端坐于手提电脑前。收发几封邮件之后,冯渊想:说不准,黄一帆在普陀山,也携带手提呢,给他发个邮件吧。
钟声,远远的,静静的;海涛,轻轻的,阵阵的。
人间第一清净地!他想得很多,想得很远 --
审视自我,竟心生自怜。
-- 其实,很可怜!真的。滚滚红尘,为名缰所套,被利锁所拴,不知善待自我。
-- 四十出头了,是教授,又是博导,在旁人眼中 – 春风得意。然而,甘苦自知!
-- 目前译界,令人伤心!同仁们,一边在为争取翻译在学界的一席之地,奔走呼号,一边却夜郎自大,甚至,“窝里斗”,斗得很凶。 -- 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竟成陌路!
-- 身边硕士生和博士生成群,真正潜心做学问的,有几人?真正从治学中获得人生真乐的,又有几人?
--
不怀治学之心,却上了“学船”,读硕,读博!作孽,博士生跳楼 --
在网上已非新闻。
-- 一不小心,上了“译船”!翻译,历来被学界“边缘化”。治学潜能,也许并不在此。
-- 导师David,一位美国知名教授,送我的临别赠言只有两个单词:Healthy and Happy! (作者注:健康和幸福)David给我们博士生上的第一堂课,就讲了这么一则故事:
-- 每天,渔人约翰都要驾小船,到湖里捕鱼。他经验丰富,每次都不让名贵的鱼“漏网”。然而,他有一个准则 -- 每次捕到第五条鱼,便收网回家。
-- 约翰把那五条鱼拎到市场上卖掉,剩下的时间,就陪陪妻子;或者,买两瓶酒,约好友对饮。鱼贩和酒店老板,欲出高价,让约翰多捕鱼,但是,皆遭拒。
于是乎,约翰和他的好友杰克有了以下对话:
-- 为什么不多捕一些鱼呢?
-- 为什么要多捕呢?
-- 多捕鱼,多卖钱呀!积攒它四、五年,就可以造成一条大船。
-- 造大船干什么?
-- 有了大船,你就可以雇船员,捕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到时候,你就不用亲自出船撒网了。
-- 我不出船撒网干什么?
-- 你就可以待在家里,让别人为你挣钱,开一个酒店,或者做一些别的生意。也许,用不了四、五年,就可以成为小镇首富!
-- 富,的确好。可是,变成富人,又能怎样呢?
-- 你就可以每天陪陪妻子,邀一些朋友,到酒店里对饮,聊聊天 …… 。
-- 你所说的那种生活,就正是我眼前过的日子呀!依照你的计算,我还要等一、二十年,才能过上同样的日子……”
闻者瞠目结舌。
这个故事曾经让我大惊。其言外之意,怎么与美国人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呢?在普陀山的静夜思之,体味到其中的禅机!禅思之悟是一种境界,它追求的是对生命、人生、乃至宇宙的意义的深刻把握,终极认识。禅宗追求 -- 解脱、自由。达到这种境界,红尘中人,即不为外在的一切事物所羁绊,所奴役,不为一切差别所拘系,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