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您支持的一票

今早醒来打开电脑,MSN直接登陆,一条窗口式新闻呈现出来,赵本山父亲11日19点病逝回家奔丧上春晚未定.心中第一个念头是赵本山老师没有参加金马是对的,在荣誉和孝子间,他选择了做孝子.赵爸爸的去世也狠狠地扇了那些说赵半山老师无缘影帝才放弃前往人的耳光,让他们此时哑口无言.赵爸爸去世是赵老师的家事,我们除了希望赵老师能够节哀,赵爸爸一路走好之外,别无他法.而报道题目的后半段所指的回家奔丧上春晚未定,显然是媒体最关心的话题,可以理解,但是确实不宜在此时拿出来问赵老师以及其家人朋友.这个时候,不要说赵老师不会想这个问题,他的家人和朋友也不会问这个问题.用赵老师的经典台词:"这心洼凉洼凉的."
赵老师作为春节晚会的震台之宝,已经成为老百姓节日餐桌上的最吉祥欢乐的代名词之一.在没有这件事之前,没有人不期望赵老师在春晚的新作品,甚至是把赵老师当作看春晚的最大理由.而出了这件事,多少会影响赵老师的心情.况且,作为东北人的习惯,直系亲属去世,两年内不能办喜事的习俗,更让赵老师参加今年春晚扑朔迷离.对于赵老师来说,可以说已经是功成名就.由于出色,上春晚一年压力比一年大.这次出了悲事,心情是关键,节目的质量也是关键,春节晚会谁砸赵本山也不允许自己砸锅的,这是他年年出好作品的原因.所以,赵老师的态度是让评论停止的第一因素,但是赵老师有这个心情考虑,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面对某个决定费尽心神。究其原因,大约有如下几个:
其一,觉得此决定关乎人生大计,成则上天败则下地狱,后果严重。在他眼中这成了坎,怎么也迈不出去。
其二,觉得必然有一个正确决定,穷尽气力也要找到,免他日悔恨。害怕遗撼是个病根,让人不敢尝试,不敢出错。
其三,随着犹豫不决的时间渐长,不同决定以及可能带来的生活情景已经化为他的一个部分,选择任何其中之一,都有骨肉分离之痛,做任何决定他都遗撼痛苦。
再有的,就是心理补偿的作用了,比如说,做决定时越痛苦,拖延的时间越长,则说明自己越是注重感情,越是善良,越是无辜,越是觉得自己尽了力。因为我都这般痛苦了,我有什么错呢。
到了这一步,人往往就想放弃选择了,就是不做选择,顺其发展,或者两个都不选。这种情境下的无能为力的凄美感觉非常让人沉溺。在某些时候,我们会逃避成为自我,会放弃选择的自由,于是,也就避免了承担选择的后果。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命运的三岔口上,
才能真正显露自我的质量,到底赵老师真的有这个勇气吗?我能对那些一直爱戴他的观众说出“我不”吗?任何人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和作用,拼的都是对自己的信仰。
那个因为演《孔雀》而迅速蹿红的女明星张静初曾经说过一句聪明话,她说:“人其实很像蜗牛,总是要伸展出来,你的本质改不了,受到怎样的打击,最后还是要伸展出来。”
如果张静初说的没错,那真应该二一添做五,心一横就定了,最终你还是骗不了自己,挣扎得越久成本也就越高。当然,如果我们的自我真有这样坚强,那不管做出怎样不好的选择,最终我们也还是会接受的。那么,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感谢您支持的一票
文章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平面转载请务必与博主本人联系,谢谢!
约稿联系方式(请注明您的身份,谢绝闲聊,谢谢!)
QQ:707984219
MSN:hollychl@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