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和一伙朋友在望江公园清漪园喝茶,午餐在那里包席。席桌的甜烧白香甜可口、耙烂化渣,特别合我们这些老年人的口味,只可惜一个人只拈到一片就没有了,弄得大家心欠欠的。我们之中的好几位第二天又去,单点了一份甜烧白外卖拿回家,这次才吃安逸了。”
从上段日志可以看出,心欠欠是指惦记某事某物,有遗憾、不满意之意。心欠欠是典型的四川方言词语,无论城乡都流行。有人说它是蜀乡土语,其实它一点不土,而是有典有据的优雅词语。
心欠欠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心慊慊”,这个“慊”字与“欠”同音,出自《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郑玄注:“慊,恨不满之貌也。”和四川话“心欠欠”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发音也一样。
如果说《礼记.坊记》中一个慊字还不足以为证,那么,柳宗元的《梦归赋》就完全补足了。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及半路,又加贬为永州司马。《梦归赋》就是他在永州创作,全文比较长,但在开头几句,柳宗元就把这个完整、生动词汇——心慊慊推了出来:
“罹摈斥以窘束兮,余惟梦之为归。精气注以凝冱兮,循旧乡而顾怀。夕余寐于荒陬兮,心慊慊而莫违。”
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处湖南、广西交界处,偏僻落后,司马又是没有实际工作的副职,使柳宗元无从施展才能。被贬谪是他一生政治生活的转折点。他处境险恶贫困,心情忧忿苦闷。长期羁旅他乡,难免思念京都,眷念家园。柳宗元忧愁幽思,写下了《梦归赋》,用心慊慊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眷恋、有家难归的心情,可谓恰如其分。但如此文雅的词汇,好像没有在中原流传下来,而今却在四川城乡广为流传,成为蜀乡优雅的“土语”,岂不怪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