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川方言趣谈典故与出处土话不土文化杂谈 |
分类: 民俗 |
雨飞飞儿,毛毛雨之意,出自《诗经》。
雨飞飞儿,四川话中的“毛毛雨”的意思。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里的名篇《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五代后蜀词人毛文锡的《醉花间》词里有这么一句:“昨天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形容小雨绵绵的样子。
后来经过演变,四川话里的“雨霏霏”变成了名词,并且加上了四川人喜闻乐见的儿化音,成了今天我们说的“雨飞飞儿”。飞飞儿意为细小,也用于其它名词后。如纸飞飞儿,指小纸条、小纸片。
苏东坡《和述古冬日牡丹》诗中有:“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中原文人不知“翠”为何意,为何将红与翠放在一起。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就说:“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欲流’,初不晓‘翠欲流’为何语。及至成都,过木行街,有大暑市肆曰:‘郭家鲜翠红紫铺’,问土人,乃知蜀语鲜翠,犹言鲜明也。东坡盖用乡语。”此词一直保留在成都方言中,今成都人仍将“色彩鲜明”说为“翠”,或“鲜翠、翠生生的”。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云:“川峡间有一种恶草,罗生于野,土人呼为蠚麻,其枝叶拂人肌肉,即成疮疱,浸淫渍烂,久不能愈。”四川方言中的蠚麻,即荨麻。蜀中传说张献忠入川拉屎误用蠚麻搽屁股,弄得屁股又痒又痛,痛恨四川的草都如此可恶。如今成都人乃至全川仍叫其蠚麻。还有谚语曰:惹不起蠚麻惹蒿蒿,意为找弱者欺负。
这个词是四川娃儿因粗心而挨训时经常听到的,有时候还被简化为“恍”,还延伸出一个词——恍壳儿。
《老子》(道德经)第21章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原意是“迷离、难以捉摸”,用来形容“粗心大意”可以说是四川人的“活学活用”。
占花儿,指好表现,爱出风头,出自《荀子》。
四川人对那种没有自知之明,又爱出风头、爱表现的人,往往称之为“占花儿”,“颤翎子”,有时候也简称为“占”,比如“他这个人就是占得很”。
这里的“占”,应该写成“囋”,出自《荀子·劝学》,里面有一句是“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问一而告二,就是别人问一件事要说两件事,很形象地表现出了爱出风头、哗众取宠的样子。
与占花儿同义的颤翎子,却源于川剧。川剧武小生出场,往往要耍翎子,如《八阵图》中的陆逊、《小宴》中的吕布,演出中耍翎子,也是一种功夫,就是一种显摆。
相:省视、查看,见于《尚书.盘根上》,今成都蒲江仍然说“相一眼、点相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