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成都街巷志》受非议的思考

(2018-07-27 14:52:29)
标签:

民俗杂谈

时评

今年回成都参加毕业五十周年聚会,一些成都土生土长的同学无意中说起袁庭栋先生的大作《成都街巷志》,都说错误太多,一看就知袁庭栋不是成都人。有同学与袁庭栋是亲戚关系,曾获得其赠书,表示同意这些说法,还说袁庭栋是绵竹人,对老成都肯定不熟悉,他参阅相关文献时,难辨真伪可以理解。但称为“志”就有点难于接受了。编地方志,往往要召集许多专家学者集体编写,有名望的来主编罢了。一个人来编《志》,本身就是个错误,衍生出许多错误就很自然了。

我不好发表评论,因为我不是地道的成都,没有多少发言权。《成都街巷志》第一版发行时,我就关注过有关新闻,对有关内容也感兴趣,但没有买,一因太贵,二因“志”不是用来读的,是当工具书来查的。但我看过不少焦板儿的博客《成都街巷系列》,觉得有趣,是当作野史趣闻来读,我想,袁先生的书内容与焦板儿的博客内容应该大体相同吧!我曾产生错觉,认为焦板儿就是袁先生的博客名。

  袁先生是我们的学长,我是很尊敬他的。如今在网上看到这些纠错的文章,才觉得错误确是有点严重,由下面微信上传播的一篇文章可见一斑。这是2017年底的文章,在《成都街巷志》第二版之后,就更不能忽视。我觉得这错不应该让袁先生负主要责任,责任在有关主管部门。这样一部浩瀚的《志》由一个人完成,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有关单位应该出面组织专家修订此书才行!

下面这篇文章笔者作了删减,并收录了几条留言作参考:


我来给《成都街巷志》 勘误,纠错

原创: 徐海涛 勘探旅游人生 2017-12-16
我买到《成都街巷志》以后,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因为,袁先生有那么多的头衔,因为,网上有那么多的歌颂这本书的言语。我也就无比的相信这本书了。
我敢   向毛主席保证 ”。这本书中至少有100个错误!用  错误百出  来形容这本书,一点都不过分……我今天先举出一些这本书的错误,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够在一篇文章中就把那么多的错误全部举出来。
我上面提到的关于 “城南街 ”的事,可以算一个错误吧!可不可以说是  短斤少两 ”?
再说一个“ 前后混淆  

真实的李家钰公馆在文庙前街。
还有  进出不分  

真实的情况:复兴桥南是出城,桥南接西北路;复兴桥北是进城,桥北是接建国路。他把建国路说成是通往城外。
下面这个可以说是东西不辨,金河在粪草湖街的东边,他把金河上的卧龙桥架到 ”粪草湖街的西口”。

小税巷和国学巷,既不相连,又不相交,八不挨,生拉活扯把国学巷拉过来,是不是  画蛇添足 ”,并且也把东西方向颠倒了
 牛龙公路  是专有名词,专门指从牛市口到龙潭寺 的公路!他要来个  张冠李戴 ”,把龙潭寺 说成龙泉驿。

下面这个错误错的更奇怪:他说三洞桥路向北直到西大街。三洞桥路向北是花牌坊街和西月城街,不是西大街!!!

你说历史久远了,有些东西无法考证,出一点点错误我们还可以理解和谅解。就在眼前的现在可以天天走的路都要说错,并且是著名的专家学者。真是不好意思!!!并且就在介绍三洞桥路的时候,袁先生还说他去吃过三洞桥著名的 【带江草堂邹鲢鱼】,说明他是去过三洞桥路的,居然还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更笑人的是,出版这本全新修订版的四川文艺出版社就在这条路上,编辑们,校对们工作日天天都要走这条路上班下班,居然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疑似错误:我小的时候就在成都一砖厂生活过的,那个时候成都出名的砖瓦厂就两个,都是在东门外跳蹬河那边,一个是成都一砖厂,还有一个是成都三砖厂。咋个汪家拐这边又冒出来一个成都第一砖瓦厂?但是我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来驳斥,所以把这个算成是疑似错误。如果哪位网友真是有证据证明有这么一个成都第一砖瓦厂,我感谢你,让我解除了疑问。
我是一名普通老百姓,掌握的资料,太少。无法与袁先生他们这样的专家学者来比。

我喜欢读李劼人的书,他写起成都的街巷,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读来亲切,顺畅,舒坦。你跟着李劼人来逛老成都,放心,愉悦。他不会给你带错路的。
读起《成都街巷志》,感觉是磕磕碰碰的,生涩,费解。不熟悉老成都的人,可能不觉得,作为我这个出生在成都的人来说,跟着 《成都街巷志》去逛老成都,你就不能放心了,走着走着,说不定就被一个石头绊倒了,说不定跟着走进了一个死巷巷儿。
我和袁先生素不相识,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我只是一个退了休的老成都人。我只是想回忆一个真实的老成都。

留言精选

钟离春秋

据我所知,过去成都总共就三个砖瓦厂:跳蹬河多宝寺一带为第一砖瓦厂和第三砖瓦厂,驷马桥羊子山为第二砖瓦厂,后因附近制砖的主要原料黄土用完改为成都砂轮厂。怎么会在汪家拐这边又冒出来一个成都第一砖瓦厂? 书中出现的众多错误与作者、出版社的编辑都有很大的责任,但是与作者的关系更大。据说2010425日,新华文轩和四川教育出版社列为省重点图书首发后,就有人揭露过这一版的100多个重大错误问题。据说该书第一任编辑曾经呼吁出版社停止该书销售。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这个链接地址,http://blog.tianya.cn/post-5207747-68295238-1.shtml 去阅读。 该书第一任编辑揭露该书第一版出版前后所经历的风波,和书中的100多处重大错误的来龙去脉。该文章的名字是"《成都街巷志》之害"。 本篇文章一个分八次发表,请主要链接文章。

 2

作者

(《成都街巷志》之害)还没有举出西大街,龙泉驿,建国路,文庙街,等等之错。可见错误之多。

·          看样子老袁有点信口开河了!一处二处错误尚可理解。多了就不严谨了。七八十年代,本人就在牛市口附近上班,晓得牛市口到龙潭寺一根笋就叫牛龙公路,而到龙泉从来都以成渝路代之。咋个会整来混起?

·          3

寒江雪

·          2

江工

支持本质疑文,许多谬误必须纠正,《.....》那本书作为野史看看,错了也就一笑了之,作为《....志》就贻笑大方了,可怕的是将来会成为考据的依据,将造成混乱不堪误人不浅,当然也许会给后代一碗考据饭吃。这种书籍粗制滥造,只凭头衔卖钱,而且高价出售,按照李伯清的说法就有点万恶了,说起李伯清人家拉过架架车,成都的街巷肯定不容易搞错,由他校对核实应该很好,可惜但凡有着“高级”专家,当然是相当自信的,也有点不负责任。所以建议此书停售为好,重新整改以后方可再版,卖出的书也宜收回才是,避免成为历史笑柄。

 

小青蛙_张帅舟

巧了,有两处均和文庙前街有关。一是李家钰公馆正如徐老师所言,在文庙前街和石室中学门对门,袁先生言文庙后街隔了一帽子远。 二是汪家拐上街有一砖瓦厂一说,六一、二年,上池正街旁老城墙上,确有砖瓦窑,我住文庙前街,去城墙上耍时亲眼见过(土就就地取材,挖城墙上的土)。但不知是否是一砖瓦厂?

·          

青末风

袁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川太的学生,本不是地道的成都人,就敢写成都的街巷历史,这就是我们成都人喊的"易大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