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蜀奇谈13,不周山在哪里?

(2017-12-05 20:53:12)
标签:

神话与历史

山海经与古蜀

不周山考

杂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故事,并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其中,触不周山与补天相连。既然是神话,这不周山在哪里就有点玄,近年有关学者研究《山海经》却有意外发现。

古蜀奇谈13,不周山在哪里?

不周山故事的衍变

在中国上古奇书《列子》中记载,传说水神共工素来与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结果山崩地裂,支撑天地的大柱子折断了。天倒下了半边,露出一个大窟窿,于是才有女娲选用五色石来补天的故事。这故事也载入《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这神话显然发生在远古的伏羲、女娲时代。

古蜀奇谈13,不周山在哪里?

西汉淮南王主编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故事有所不同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个故事已与历史联系起来,共工与五帝之一的颛顼属同一时代。

古蜀奇谈13,不周山在哪里?

据《山海经.海内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表明共工是祝融的后代,属炎帝一族,因而故事变成共工与黄帝一族的颛顼争帝位而战,但仍然是不胜而撞不周山。

这两则相似的故事,前者纯属神话,发生在女娲补天之前;后者则涉及历史,发生在五帝时期,颛顼、共工都实有其人。共工与鲧、禹一样,都是上古的治水英雄。

古蜀奇谈13,不周山在哪里?

据专家考证,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是治水英雄,被尊为水神。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继承其祖炎帝神农事业,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特别注重,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把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帝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而颛顼则利用民众迷信的心理,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导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终失败。共工为捍卫自己的治水大业,撞山自杀,以表示看,这样都没有触怒上天’”。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据说后来俗语“皇天后土”,即从公共父子治水而来。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哲学性。因此,研究神话可以导出上古历史的一些端倪。比如,神话故事描写的发生地在哪里?尤其是那个被共工撞的不周山在哪里?在专家们研究《山海经》时,发现了其中一些倪端。

                    回到古巴蜀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推测出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有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贺兰山脉、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以西赫尔蒙山等说法。

 本博上一篇文章关于“神树崇拜”中提到,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向我们展示了古蜀人的神树崇拜观念。这棵青铜神树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天梯,也是大祭司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工具。即唯一能上天的神木——建木。因此,建木把不周山联系起来,人们不得不把不周山地址的研究着眼到古蜀中来。

有专家研究《山海经》后指出,黄帝大战蚩尤就发生在汶山(流波山)之地,此是“帝之博兽之丘”,古“昆仑”所在。即“涿(逐)鹿之野”——黄帝打猎的地方,有典载为“涿鹿畴”,称为黄帝所居(出生)地。黄帝部族于“汶山之际”,杀死蚩尤从而取得川西平原“开发权”的重大胜利。黄帝令应龙杀蚩尤的地方,在古“昆仑”山下都江堰周边。

《海内经》载:“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大比(战)赤阴(蚩尤),是始为国”,打败蚩尤后,蜀先为王。所谓“叔均”者即为“蚕丛”开国之人,其为“蜀君”,古蜀国最初的国君。

神话不是史实,是民俗文化,却与历史不无关系。共工触山的神话涉及中华文化发祥之地,不应该是新疆的帕米尔山,必然应该从中华文明可能的发祥之地巴蜀地区去考证不周山。回到古蜀国,研究《山海经》,必有新发现。

             不周山在大巴山?

有专家从《山海经》的研究发现,《山海经》描述古蜀国的自然地理及相关的人文历史表明,神秘的“不周之山”就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大巴山。

《西次三经》勾画出大灾难后,古蜀国初期辽阔的疆域——崇梧山(大巴山)“在河之南”,即今嘉陵江所经之“古黄河”故道。古时,黄河曾为“内陆河”,流入川、甘、陕,从今阿坝州若尔盖“草地”之域, “潜流”入川。从大巴山上“北望冢遂”,即北望秦岭;“南望瑶泽”即南望盆地中的“西海”。盆地西部至中部原是宽广的水泽,称西海;“西望帝(黄帝)博兽之丘”——向西可看到古“昆仑”(汶山),黄帝狩猎的地方;“东望蚂渊”——大巴山向东面,可见三峡的深水潭。由此可推断今大巴山的米仓山为“不周之山”的起始处。

据《西次三经》所载:崇梧山(大巴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 米仓山,为广义大巴山的一段。其中紫阳县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为狭义的大巴山。其“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峚”读“mi”,“峚山”者,即龙门山北首。龙门山乃“ 岷山”山系之台地,跨盆地之北缘和西缘,可自成体系。由北向西而向南,远至雅安,谓之“泥巴山”。从峚山首,“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钟山即今岷山山系所属的“茶坪山”之山脊,紧连古玉壘(绵虒山),接靠龙门山之古“汶山”。这是黄帝部族物质生产供应基地,“黄帝是食是飨”也。

龙门山至茶坪山为盆地西区,今龙泉山之西,皆水乡泽国,所谓“西海”之域。“其间尽泽也”,所谓“泑泽”。《说文》云:“泽在昆仑山下。”“不周之山”(今米仓山)周边,也是浑水连天,故能“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峚山(龙门山地槽地区)为深积水域,又谓之为“稷泽”,“其原沸沸汤汤”。

从“槐江(沱江)之山”又“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 “流沙出钟山(茶坪山),西行又南行至昆仑之虚(古“昆仑”——汶山,即今青城赵公山),西南入黑水(岷江别称“大皂江”,都江堰流域)之山。”盆地西部存在一个面积广阔的滩涂地带。其谓“流沙”,后世有人把“流沙”解释为的西北大沙漠,却是极大的谬误。“流沙”正是盆地西部山地各大小河流,以及历次地震次生“堰塞湖”向盆地倾注,多发洪水,冲刷形成的“冲积平原”,即如今川西平原。

因此,有专家考证出,古代神话中描述的那些神秘地址:不周山、昆仑山、西海、流沙等都在古巴蜀地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特向作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