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标签:
九里堤遗迹公园诸葛庙历史与传说图片 |
分类: 民俗 |
九里堤位于成都市区西北的
成都系冲积平原,古时水患很多,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沟、渠、堰等水利建设。大禹治王、开明王、李冰郡守等,都为川西坝子的水利设施建设作出过贡献。战国末年,李冰凿成都城外两江,一条名锦江,一条名郫江。郫江经糜枣堰向南流经同仁路、通惠门、南较场、西胜街、文庙西街,向东流经过上池街、纯化街、中莲池、下莲池,到安顺桥合江亭注入锦江,流经半个成都,为城内提供水源和交通。这条河即如今的府河。
《成都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把九里堤名称由来介绍得十分清楚。专家还考证出,唐末高骈和宋代太守刘熙古都曾组织修复堤堰。
据明代天启《成都府志•山川》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
走进这座开放式的小公园内,可见两座仿木栈桥横跨一条长28米、宽6米的土埂。这就是著名的古九里堤遗址。遗址旁重建有青砖黑瓦的诸葛庙,庙内端坐诸葛亮的塑像。还建有一条30多米的长廊,右边重檐亭式建筑上挂有“縻枣亭”匾额。当年在遗址上有一座破烂不堪的诸葛庙,曾被改建成九里村小学教室使用,后搬出成为木材加工厂一承包户制作和堆放家具的场地。遗址的土埂上长满杂草和灌木,显得十分苍凉。今建遗址公园并重建这个庙,虽公园不大,庙也小,但却意义非凡,值得一游。
尽管明代的《成都府志》上有诸葛亮修九里堤的记载,但仍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说九里堤不是诸葛亮所建。这种见解或许因九里堤小学内发现所谓“刘公祠”遗迹所致。
1981年,成都市进行文物古迹和地名普查,注意到九里堤小学内的功德庙叫“刘公祠”(当地村民叫“诸葛庙”),有一块比门板大的石碑上刻有“宋太守刘熙古”等字。考证出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 为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所修。宋成都知府刘熙古再建。人们为纪念刘熙古,将原来的龙神庙改为刘公祠(亦称刘侍郎庙)。明代天启《成都府志》才说是“诸葛亮筑”,称“诸葛堤”。由此可知,该庙为刘公祠改成,其始自年代不可能早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