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2016-03-04 16:50:51)
标签:

九里堤遗迹公园

诸葛庙

历史与传说

图片

分类: 民俗

 上文谈到成都历史上有七个武侯祠,现存的只有南门的武侯祠(汉昭烈庙)及西北的九里堤诸葛庙。关于九里堤及其诸葛庙,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而且如今仍有不小的争议。

                             概况

九里堤位于成都市区西北的        金牛区境内,大致范围是从一环路西北桥头起,穿越二环路、金府路,止于三环路。一、二环路之间段叫九里堤南路,二环路至群星路口段为九里堤中路,群星路口至三环路段为九里堤北路。九里堤路及附近片区即为“九里堤”。现在的九里堤是成都城区西北部的一个大片区,包括交大路、九里堤路等主要干线,围绕西南交通大学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社区。那里有成都古代治水工程九里堤遗迹、九里堤公园,以及诸葛庙。

成都系冲积平原,古时水患很多,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沟、渠、堰等水利建设。大禹治王、开明王、李冰郡守等,都为川西坝子的水利设施建设作出过贡献。战国末年,李冰凿成都城外两江,一条名锦江,一条名郫江。郫江经糜枣堰向南流经同仁路、通惠门、南较场、西胜街、文庙西街,向东流经过上池街、纯化街、中莲池、下莲池,到安顺桥合江亭注入锦江,流经半个成都,为城内提供水源和交通。这条河即如今的府河。

《成都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把九里堤名称由来介绍得十分清楚。专家还考证出,唐末高骈和宋代太守刘熙古都曾组织修复堤堰。

                            诸葛亮修九里堤说

据明代天启《成都府志•山川》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

 民间还有传说:诸葛亮在成都当丞相时,一天到城西北郊柏条河(今府河)视察,看到这里的土地一片荒凉,问陪同的官吏,方知这一带年年泛滥成灾,冲毁了房屋和庄稼,老百姓只得逃荒离去。于是,诸葛亮派了近千名士兵挖河修堤。起初只筑了三里河堤,到涨水季节,田地仍旧被冲毁。他很着急,到处寻访治河能手。一天,他在途中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在河滩上和几个小孩垒沙石玩耍,就好奇地走上前去,刚走拢却不见他们的身影,只剩下刚才垒起的一条长形沙石堆,上面留有“三、三、三”的字样。诸葛亮围着沙石堆看了半天,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柏条河的地形图吗?“三、三、三”就是修堤的方案!他赶紧回去重新修订治河方案,很快修起一条长九里、宽九尺、高九尺的防洪大堤。当年秋天,这座长堤承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外出逃荒的人听说诸葛丞相治理了柏条河,都纷纷回到家园,重盖房屋,种植庄稼,过上了富庶、安宁的生活。

 清代咸丰十一年,九里堤重建了诸葛庙,系木质穿逗结构建筑,规模不大,庙中供奉诸葛亮的塑像。解放后,这里成为九里村小学教室,后庙毁坏。19815,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九里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一带仍然被称作九里堤南、中、北路,在九里堤中路与北路相接处,原土埂用石条保坎加以保护,其上镶嵌大理石,刻有说明文字。1999年金牛区人民政府对残堤进行保护维修,现存堤埂一段长约28米,宽6米。原有诸葛庙因年久失修垮塌,2012年,政府出资修建遗址公园并重修诸葛庙,向游客免费开放。

                  九里堤公园及诸葛庙

走进这座开放式的小公园内,可见两座仿木栈桥横跨一条长28米、宽6米的土埂。这就是著名的古九里堤遗址。遗址旁重建有青砖黑瓦的诸葛庙,庙内端坐诸葛亮的塑像。还建有一条30多米的长廊,右边重檐亭式建筑上挂有“縻枣亭”匾额。当年在遗址上有一座破烂不堪的诸葛庙,曾被改建成九里村小学教室使用,后搬出成为木材加工厂一承包户制作和堆放家具的场地。遗址的土埂上长满杂草和灌木,显得十分苍凉。今建遗址公园并重建这个庙,虽公园不大,庙也小,但却意义非凡,值得一游。

              关于九里堤的争议

尽管明代的《成都府志》上有诸葛亮修九里堤的记载,但仍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说九里堤不是诸葛亮所建。这种见解或许因九里堤小学内发现所谓“刘公祠”遗迹所致。

1981年,成都市进行文物古迹和地名普查,注意到九里堤小学内的功德庙叫“刘公祠”(当地村民叫“诸葛庙”),有一块比门板大的石碑上刻有“宋太守刘熙古”等字。考证出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 为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所修。宋成都知府刘熙古再建。人们为纪念刘熙古,将原来的龙神庙改为刘公祠(亦称刘侍郎庙)。明代天启《成都府志》才说是“诸葛亮筑”,称“诸葛堤”。由此可知,该庙为刘公祠改成,其始自年代不可能早于清代。

   关于这个考证及争议,笔者可不管它,宁可相信明代的《成都府志》。所谓“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表明诸葛亮治蜀功德无量,深入人心。若非诸葛亮所建,为何功德庙不叫高公祠,而叫刘公祠呢?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