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民俗四川
民俗四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839
  • 关注人气:9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迹成都七座武侯祠

(2016-03-01 16:07:11)
标签:

成都三国文化遗迹

历史

成都武侯祠遗迹

分类: 民俗

  成都武侯祠蜚声海内外,源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然而今天的成都武侯祠,原本不是杜甫诗所描写的武侯祠,而是清初在刘备庙遗址上重建的奉祀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祠庙。因此,它不是成都最早的武侯祠。据专家考证,成都历史上至少有七个武侯祠。

寻迹成都七座武侯祠

1, 古少城武侯祠——成都最早的武侯祠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后,开始成都没有建祠祭祀。当时朝廷认为:“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就是说,在成都建祠,不合礼制。一段时间里,百姓便“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

   成都有武侯祠是在诸葛亮死后70年。据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载:“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桓温伐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李雄于西晋永安元年(304年)称王。少城为秦时张仪筑,其范围约在今长顺街至东城根街,红光路与桂花巷之间。由于无资料,此祠的规模不得而知。桓温伐蜀在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相传347年恒温伐蜀,遇见诸葛亮时一小吏,年过百岁。桓温问小吏:“今天谁可与诸葛丞相相比?”小吏答曰:“诸葛在时,不觉得有异。自他死后,无人可以与他相比。”桓温很感慨,“夷少城,犹存孔明庙”。

    2, 君臣合祀武侯祠——如今的武侯祠

   今天的武侯祠,实为君臣合庙。在唐宋时代,刘备和诸葛亮各有祠庙,并列于刘备墓旁。宋人任渊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撰的《重修先主庙记》中说:“成都之南三里许,邱阜岿然曰惠陵者,实昭烈弓剑所藏之地。有庙在其东所,从来远矣,大殿南向,昭烈弁冕临之。东夹室以附后主。而西偏少南又有别庙,忠武侯在焉。老柏参天,气象甚古,诗人尝为赋之。”任渊的记载指出:在刘备墓东侧,即今天祠庙的位置上,有刘备庙、后主祠、武侯祠,三者约呈“品”字形相毗邻。此武侯祠始建于何时,无资料可考。可能建于南北朝。

 位于刘备墓侧的武侯祠在唐宋时,是成都的一大名胜,前来拜谒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有的立石为记,有的吟诗抒怀。提到诗人的吟唱,人们自然会想到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年)春来此踏访时写下的《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在成都堪称妇孺皆知。此外,岑参的《先生武侯祠庙》、李商隐的《武侯古柏》、陆游的《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等诗,也不失为凭吊感怀之佳作。这些诗歌和祠内的碑记,不仅讴歌了诸葛亮,而且也勾画出了当时祠堂的概况。武侯祠“宇第雄观”,与刘备陵庙相接,内奉诸葛亮像,蜀人四时祭祀,祠内香火兴旺。朝初年,蜀王朱椿游武侯祠,见祠内香火旺盛,拜祭者络绎不绝。相反,刘备庙却门庭冷落。作为帝室之胄,他心中忿忿不平。于是,藉口武侯祠与刘备墓太逼,不合君臣礼制,下令废武侯祠,迁诸葛亮像于刘备庙内。明末,刘备庙毁于兵燹。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为了兼顾君臣之礼,重建君臣合庙之武侯祠于原址。门额大书“汉昭烈庙”,刘备殿在前,孔明殿在后,形成今天的格局。由于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更深入人心,人们仍习惯称此庙为“武侯祠”。

    3,乘烟观武侯祠

   诸葛亮在成都居家廿一年(214-234年),有故宅留世,后人因其宅曾建祠。《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载:“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

    何以在武侯故宅建乘烟观,观内武侯祠情况如何?宋人魏了翁的《鹤山集·成都府朝真观记》记载曰:“出少城西北为朝真观。观中左列圣母仙师乘烟葛女之祠,观西偏为诸葛忠武侯祠与读书台。故老相传,为武侯故宅。唐天宝五年,章公兼琼始为观,奉名乘烟。乘烟者,以侯女于此乎轻举也。观尝废于庆历,复兴于文忠烈公镇蜀之日,重和元年始易乘烟为朝真。”由此可知:武侯故宅之祠当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前,章仇为剑南节度使时,该祠才圈入观内。

    这一武侯祠极少为人重视,而前代记载混乱,又往往将它与刘备墓侧的武侯祠混为一谈。《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载:“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而刘备墓“在府南八里”。故宅和墓旁的武侯祠是各在一方的。

     据唐宋人的记载,武侯故宅、读书台、乘烟观,都在“章城门路西”。章城门,是古代成都少城西北方向的一座城门。因此,故宅处的武侯祠在今城区的西北方。

    4,与杜甫草堂并列的武侯祠

过去,在草堂寺旁有一座武侯祠。此祠屡见于明代文人的著述中,例如,何宇度的《益部谈资》说:“武侯祠在城西浣花溪上,与子美草堂相接,庙貌虽未颓坏,森森之柏不复存。”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说:“今武侯祠在百花潭,与草堂并列者,不知何代所增?”

    与草堂并列的武侯祠为明代中叶所建。诸葛亮在南郊的专祠被蜀献王朱椿废祠移像后,百姓便把刘备墓侧的昭烈庙称为武侯祠,“遂谓以武侯庙庙先主”。认为是刘备跑到诸葛亮的祠里来了。因此,在明嘉靖廿一年(1542年),四川巡抚王蘖谷奏请蜀王,另辟一地为诸葛亮建祠。他说:“侯之功德大矣,不专何崇,不崇何称?”诸葛亮的功德是必须建专祠祭祀才相称的。蜀王同意后,就在草堂寺旁建起了一座武侯祠。此祠毁于明末战火,其他情况不详。

    5,诸葛井边的祠堂

    成都有诸葛井,见载于《方舆胜览》。这井可能是因诸葛隆中故宅有井而附会。据晋人习凿齿的《襄阳记》说:“襄阳孔明的住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葛井。”成都的诸葛井有二,一“在成都县西五里,浣花溪旁。《明一统志》:相传蜀汉诸葛亮欲通井络王气,故为此井。又一井在府城东门内,有祠,明杨名有记,今存。”

对此祠宇,《华阳县志》载:“就诸葛井为祠,乃明万历建,杨名有井祠记,在今城东锦江街。”解放初期,井及祠均在。祠有房十余楹,内有孔明塑像。

杨名《诸葛井祠记》载,明嘉靖时(15441547)巡抚王大用在此建诸葛祠。清初祠毁,后重建。祠内诸葛井一直沿用到文革初。井口呈六边形,井壁、底都用上好的石板砌筑,水深34米。1964,这里改作民办小学,当时诸葛亮像仍在,祠宇被改建成教室。文革中,诸葛亮像被毁,井也被封存。到上世纪末,北糠市小学分校将其土地出卖,诸葛井被填平,在上面修建了“江南大楼”。  

     6,九里堤诸葛庙

据《成都县志》:“九里堤,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以捍之……旁有诸葛庙。”还说:“在九里堤之南,名诸葛庙,创建年月无考。国朝乾隆九年重建。”

九里堤是成都的一古老长堤,为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所修,宋成都知府刘熙古再建。人们为纪念刘熙古,将原来的龙神庙改为刘公祠(亦称刘侍郎庙)。明代天启《成都府志》才说是“诸葛亮筑”,称“诸葛堤”。由此可知,该庙为刘公祠改成。清代咸丰十一年,九里堤重建了诸葛庙,系木质穿逗结构建筑,规模不大,庙中供奉诸葛亮的塑像。解放后,这里成为九里村小学教室,后庙毁坏。

寻迹成都七座武侯祠

7,簸箕街丞相祠

《成都县志》载:“县北二里簸箕街,名丞相祠,汉末建,国朝有培修。”此祠在成都第六中学所在地,尚有断碑可寻。明末已有此祠,其余不详。

成都历史上的这七座武侯祠,虽然建有先后,各有兴废,但都与诸葛亮在成都的遗迹有关。孔明治蜀,遗爱于民。他死后,从街头的私祭,到官方的建祠奉祀,一千多年来,百姓对他的追思有增无减。这一座座祠宇,记录着一位前代伟人的业绩。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如今人们把汉昭烈庙称为武侯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