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蜀史杂谈2
标签:
历代文人咏八阵图弥牟八阵图遗址历史 |
分类: 历史 |
历代大诗人都有关于诸葛八阵图的名篇,尤以杜甫的《八阵图》诗影响最大;戏剧有关八阵图的剧种也不少,尤以川剧“八阵图”最为出名。“八阵图”是川剧圣人康芷林的绝唱,他因年高有病被军阀逼演“八阵图”而累死重庆,川剧界人士用“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来概括康芷林的艺术生涯。康芷林创建“三庆会”,使川剧五腔一统,功不可没;他的“八阵图”因功夫卓绝,唱做俱佳而享誉巴蜀。人们将诗圣杜甫的《八阵图》诗中的前两句改三个字,对康芷林的颂扬恰到好处。杜甫《八阵图》诗是对诸葛亮功绩的高度概括,称颂八阵图是诸葛军事思想的最高体现。其实八阵图不像《三国演义》和川剧中描写的那样诡秘,它是实际存在而且有迹可循的。而且如今尚有八阵图遗迹,就在成都的青白江区弥牟镇。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头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据杨慎《新都县八阵图记》中说夔州八阵图:“夏水盛时,没在深渊,水落依然如故。”即杜诗中所谓“江流石不转”,足见其神奇。可惜如今一年四季被沉水底,不复再见。
有人将杜甫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我觉得还比较贴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是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最高体现,也是“三国文化”的精髓。至明代再经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孔明巧布八阵图”的渲染,更给八阵图增添了神秘色彩。《八阵图》也是川剧折子戏经典,从川剧圣人康芷林到如今百年常演不衰,川剧特技让八阵图几近神话。明朝大学者杨慎著《新都八阵图记》,称八阵图有奉节永安宫,新都弥牟镇两处。永安宫八阵图在长江边,即《三国演义》所述,东吴大将陆逊困于石阵,无路可出之鱼腹浦,称水八阵;弥牟镇八阵图在蜀道旁,称旱八阵,在成都附近的新都弥牟镇(今成都市青白江区)。今永安宫八阵图已被水淹,不复存在,唯有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的八阵图犹存。
诸葛亮的八阵图并非神话传说,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就有记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南朝梁李膺《益州记》载:八阵图纵横皆八,共六十四垒方阵,每垒高三尺,宽一平方丈,外围以上城,有四门,用以练兵。每垒可站一人或一个战斗小组,粗看为简单方阵,实为变化多端的战斗组合。根据指挥信号变化,适应攻击与退守。诗圣杜甫、北宋文豪苏轼都有诗作咏孔明八阵图。明代大学者,四川新都状元杨慎著有《新都县八阵图记》,并刻成碑石;其叔父兵部侍郎杨廷义还作《八阵图修复记》;明万历年间著《蜀中名胜记》的曹学全,到新都弥牟镇有诗云“晓云不散弥牟镇,春草横生八阵图”,清代李调元还著有《八阵图歌》。
奉节水八阵因《三国演义》而名声大噪,其中陆逊困阵,最后被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带出阵的情节如神话一般。尤其是川剧《八阵图》,集多种川剧绝技于一体,如翎子功、变脸、倒硬桩等深受巴蜀人喜爱。在成都悦来茶园看优秀青年演员文冬演出《八阵图》多次,每次都是掌声雷动,可谓百看不厌。那情节与演技都如神话,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成都青白江区的弥牟八阵图,还真有类似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公元925年,弥牟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史称“弥牟决战”。即后唐时期,蜀地分为东、西两川,后唐帝王为控制两川的势力,要求两川节度使上供百万两黄金。于是,东川节度使董璋与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达成协议,两川共同抗拒。后来,孟知祥出尔反尔,并诋毁董璋有谋反之心,使帝王下令免除其官职,并杀了他的儿子。一怒之下,董璋率领7万多大军讨伐孟知祥,并接二连三地袭击了好几个城池。东川大军逼近成都之时,双方在现在的青白江区弥牟镇短兵相接。孟知祥亲自督阵,将东川大军引入弥牟镇的八阵图之中。东川大军一走进八阵图,天空立即云雾缭绕,四周犹如无数精兵埋藏在树林中,不时发出“沙沙”声响。东川军手持的火把全部熄灭,事先埋好的地弹瞬间倾巢而出,东川军伤亡无数。西川军隐没在树林中,不时冲出来袭击。不多时,东川军7万多人全军覆没。董璋东躲西藏,割断发鬓,扮作平民,方才逃脱。
随后,孟知祥占领东、西两川。934年,孟知祥立国称帝,国号为蜀,俗称后蜀。
据考,八阵图共有三处:在奉节永安宫的为上方阵法,64垒;在新都弥牟镇(现属青白江区)的为当头阵法,128垒;在双流棋盘市的为下营阵法,256垒。棋盘市的八阵图早已湮没,永安宫八阵图已被淹,唯弥牟镇一处尚存。八阵图是诸葛亮垒土石为阵,以作军事学习之用,并由天覆阵图、地载阵图、风扬阵图、云垂阵图、龙飞阵图、虎翼阵图、鸟翔阵图、蛇蟠阵图等八种阵图组成。由于阵式变幻多端,只要敌军误入其中,就如鱼之在笱,虎落陷阱。故前人赞扬八阵图“并谋兼智,文经武纬,生变无穷,神妙莫测”。
八阵图遗迹位于弥牟镇西南,被精致石栏围了数百平米地,这就是全国仅存的八阵图遗址:6个土垒全部整齐列在不到1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每个土垒高不到两米,大小相近,高矮相当,成圆锥状,均散落在竹林中。其中的三个土垒基座完好,另外三个则已被破坏成半垒状。新近整修的用天然石材的围栏石柱上,手法精湛地雕琢出一幅幅体现三国时代的画卷。在土堆正面重竖了刻有清代李调元《八阵图歌》的石碑。每个土堆周围五米内都被纳入了保护范围,其间的建筑物拆除的痕迹宛然犹存,不禁遥想诸葛亮当年演习布阵的场面。
诸葛亮死后,蜀民为缅怀其治蜀功绩,在八阵图附近建武侯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过弥牟八阵图,有《谒诸葛亮丞相祠》诗。明正德间,新都知县韩奕重新祠宇,新都状元、翰林院修撰杨升庵撰书《新都县八阵图记》,刻石立碑。1958年,新都县筹建杨升庵纪念馆,乃将《新都县八阵图记》碑石从弥牟迁往升庵桂湖,现立桂湖碑林内。此碑高200厘米,宽118厘米,厚19厘米。原碑额有杨升庵篆文“新都县八阵图记”,碑文共20行,第一行书"新都县八阵图记";第二行顶格2字书“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修撰、承务郎杨慎撰、书、篆”;第三行起为正文,共18行,行40字:“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第十九行书“正德十一年丙子冬十一月至日”;末行顶格2字书“赐同进士出身、新都县知县、庆阳韩奕立"。此碑为后代保存了有关八阵图的文物史料。
杨升庵不仅是一位著述宏丰的学者,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书艺远追二王,近法吴兴(赵孟頫)。明人王世贞《名贤遗迹跋》说:升庵“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堂庑”。《新都县八阵图记》为楷书,字径3.5厘米,结体厚重,笔力遒劲,颇具赵字风骨,诚为升庵壮年之书法佳作: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昊,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遗制;新都为成都近郊,则其恒所讲武之场也。
武侯之人品事业,前哲论之极详,不复剿同其说。独其八阵,有重可慨者。史谓侯推演兵法,作为八阵,成得其要。自令行师,更不覆败,深识兵机者所不能洞了。盖胜之于多算,而出之于万全,非借一于背城,而侥幸于深入也。
惜乎!其方锐意以向中原,而溪蛮洞獠,左跳右跋,以裂其势。外寇方殷,内境自惫,使夫八阵之妙,不得加于二曹三马之枭敌,而乃止试于七纵七擒之孟获;天威神算,不骋于中原王者之区宇,而仅以服南中巴焚之偏方。事机既已迟,精力又已亏,勇贾其余,师用其分,以为大举,譬之逐盗救火之家,挺刃决水犹恐不及,而内外仇贼,自相乘机肤箧助燎,则虽有倍人之知力,亦自无如之何!侯之不幸,势正类此。天之所坏,谁能支乏?祚去炎汉,不待陨星而后知矣。
嗟乎!国之兴亡,天也。而千载之下,君子独遗恨于蜀汉之事者,非以武侯故耶?至其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艾之激人,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不然,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是在侯前已有之,而后亦未尝亡也。功既有成,而后世犹罕所称述,况能传其遗迹至今乎?
慎尝放舟过夔门,吊永安之宫,寻阵图之迹。惟时春初,水势正杀,自山上俯视,下百余丈,皆聚细石为之,凡八行六十四葩.。土人言:夏水盛时,没在深渊,水落依然如故。在吾新都者,其地象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三尺。耕者或铲平之,经旬余复突出。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
庆阳韩君大之,以进士出宰吾邑,始至,拜侯之荒祠,次观遗垒,重有感焉。谓慎日:“今阵图在夔者,有少陵东坡之诗,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无所表识,往来者不轼,樵牧者不禁,非缺欤?祠宇行当新乏。阵图所在,欲伐石树道左,大书日:‘诸葛武侯八阵图。’碑阴之辞,子宜为之。”
夫崇贤存古,以示向往焉,循良事也;推表山川,考记往昔者,则史氏职也。遂书之使刻焉。
李调元(1734-1803),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今录其《八阵图歌》于下,供博友欣赏:
八阵图歌
有客骑马来新都
森然魄动下马拜
缅古轩皇授神术
卦义微参数更灵
蚩尤歼戮著奇功
五行操算由天授
四时高垅狐兔啸
车厢折冲鸟翔火
横天鹤立俨成行
忆作三聘翻然悔
身比管乐殆过之
图成犄角谁能攻
畏蜀当年同畏鼠
惜哉出师方尽瘁
车蒙未得驱中原
至今怒气郁沙麓
战场残废为民田
月黑时间金鼓声
君不见棋盘市夔州城,今人亦能有兵者,黑白秤中总不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