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赵子龙

标签:
政治远见空城计与七擒七纵武侯祠武将廊大邑子龙祠 |
从武侯祠到子龙祠——文韬武略赵子龙
成都武侯祠内蜀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专殿,其余的重要文官与武将,则分别塑在文武廊。东边是文官廊,西边是武将廊。文官以庞统为首;武将以赵云为首,马超(第四)、黄忠(第七)皆随其后。而且,武将为首的赵云身穿文官官服。根据清朝志略碑文所述,道光二十九年重塑肖像,因此各尊泥塑之服色与取决皆带有清朝的眼光。这就是为什么赵云挤身武将廊却身穿文官服,乃因满清文官高于武将。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赵云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合围成都。益州既定,拜翊军将军。时议欲以成都中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驳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即从之。成都百姓才避免了一场家破人逃的浩劫。
刘备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刘备不听,遂东征,留赵云督江州。由此可见,赵云的政治远见,不亚诸葛。
赵云随身只带了几十个骑兵,眼见就要被曹军淹没,他没逃,反而先发制人,主动向曹军发起进攻。曹军不知底细,竟略作退却。赵云稳住阵脚,边打边退,慢慢回到自己的营寨。守营将领见曹军势众,慌欲关闭营门。赵云进营后,却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一看这架势,联想刚才赵云的镇静之态,以为赵云营中定有大军埋伏,吓得慌忙撤退。赵云随令营中擂响所有战鼓,军士一齐放箭,一时间鼓声震天,乱箭齐发,曹军转身就逃,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有很多人涌进汉水中淹死了。
第二天早晨,刘备看了赵云大败曹军的地方,不禁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受了这次大挫,曹军士气一蹶不振,很多士兵开了小差。两月之后,曹操终于自认与汉中无缘,在连呼“鸡肋”的叹息声中,将汉中所有曹军全部撤到了长安。
正如刘备所赞,赵云胆量超人,但他却不是匹夫之勇。若一味傻大胆,面临大敌时,不是先声夺人的“前突其阵”后,便有计划地“且斗且却”,令敌军不敢轻举妄动,而是继续硬拼,那后果将很难想象。
退至营寨后,赵云若紧闭营门,以死相拒,以寡敌众,不怯不惧,也可谓胆大气壮,却无异以卵击石。赵云此时冷静运谋,先以勇慑敌之魂,继以虚惑敌之心,然后加以利用,在不得不退却时,却展现出一种诱敌深入,成竹在胸的态势,使敌人将信将疑,不敢放纵,因而保证了退却的安全,在强敌压境,孤营悬危之时,更展示出一种胜券在握,请君入瓮的姿态,使强敌由半疑到全疑,进而彻底被恐惧笼罩,不得不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扬声由斜谷道取郿”,派赵云和邓芝率少量部队为疑兵,据褒斜道南端的箕谷,诱使曹魏派其大将军曹真督重兵驻郿县与之相抗,而自率大军偷出祁山。由于所用非人,竟被曹魏仓促所遣之军于街亭大破,士卒离散,几至全军覆没。
诸葛亮惨败后,曹操看赵云兵少,遂趁势进攻,赵云和邓芝只得撤退。但同祁山一路蜀兵败后的溃不成军相反,赵云镇静若闲,指挥若定,一面派人烧毁相关栈道,以阻碍曹兵的追击,一面亲自垫后,让部队整齐撤退,以稳定军心。
四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非常出名,成为历代治夷典范,以致毛泽东也令仿效。文革中造反派批斗凉山州原书记张明(?),说他纵容叛乱的奴隶主,其中典型言语是“诸葛亮可以搞七擒七纵,我们何不搞他个百擒百纵?!”
这虽是笑话,但反应出“七擒七纵”治夷的政策影响之大。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三国演义》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故事是杜撰,在史书《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并没有相关情节,笔者查证属实,的确没有。但却有类似故事,也是赵云抗羌抚羌的事迹:
《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代,四川大邑未建县,由于连年打仗不息,致使川西深山老林的羌人渐渐強大起来。有一年秋日,羌人们得知成都的刘备兴兵远征,羌人首领焚布召集大山里的羌人,带领一万多人马去攻成都等地,首先攻下临邛、崇庆州,很快就可攻占成都。探马报到作战前线,刘备听后惊怵,忙问军师咋办?
诸葛亮建议派赵子龙去,可退敌。于是,在晋原(今大邑)御羌多年的赵子龙,一接军令便带兵飞速赶往成都,在柳城郊外与焚布的人马相遇,两军摆开阵式大战起来,赵子龙打得焚布狼狈败退。焚布将营盘扎在静惠山下,准备与赵子龙决一死战。赵子龙一路穷追猛打,兹因地势险峻,久攻不下。急得赵子龙山前高声叫阵。焚布被赵子龙一激,出阵与赵子龙拚杀,斗了五十余合,总斗不过赵子龙。焚布只得节节败退,赵子龙追到斜江河边,用计佯装后退,待焚布阵前吼战,顺势出枪使劲一拨,顿时把焚布打下马来。
但焚布说:我中了你的计,这不算你赢,我要与你比箭,若你蠃了我,我才服你投降。赵子龙放了无赖的焚布,约定择日比箭法、看输赢、论高低。
大邑县文史资料记载了这次比武的一些细节:时日一到,静惠山顶竖立多个箭靶,双方将士分列靶场两边,为对峙主将助威加油喝彩。一百步两百步……直到五百步位置,分不出双方输赢。赵子龙与焚布又以背射、骑射、走射、跑射、斜射、跪射、正射、仰身射比试箭法,双方还是不分胜负。一连几天这般赛况,累得双方将士不停地来回运箭,从天主堂起直至静惠山前山,把一大片荒坡草地踏出了几条宽长的道路。
在最精彩的一次箭赛中,赵子龙指着焚布射箭的靶位说,我射你的箭洞,看你服还是不服。他一箭飞出,果真穿透对面箭洞。焚布听到一阵喝彩声,脸色显出苍白,连忙跪下向赵子龙作揖,诚服认输。
赵子龙扶起焚布,不仅与焚布结拜为生死兄弟,还派护卫买来千坛美酒,和双方上万名将士一醉方休。焚布顿时感激涕零,当场表示不再争勇好战、骚扰百姓,主动放弃了攻打成都等地的念头。尔后,赵子龙和本军将士还在大邑新修了一条街面碎石马路,与两军运箭踩出的“箭道街”等几条街道连接起来。而若干年后,赵子龙所修的这条又宽又长的马路被后人叫做“子龙街”。
《三国志》史书提及赵子龙病故厚葬于此地的锦屏山脉。坐落在晋原(今大邑)城东锦屏山麓的三国蜀汉名将赵子龙的祠墓,正好佐证史记准确无误。这座祠墓,依山傍水,巍峨壮观。祠外垣墙刻有“汉顺平侯赵子龙庙”大字,祠内殿宇层叠、错落大气,那荷花池畔的“小沧州”、板桥之西的六角亭煞是一派古朴气象。
建兴六年(228年),赵云随诸葛亮攻汉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悬殊,退守汉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仅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据明曹学全著《蜀中名胜记》载:“《本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现在此地名叫大邑静惠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