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天下文人多入蜀?

(2012-02-23 16:43:05)
标签:

唐宋文化

移民天堂

蜀文化顶峰

文人多入蜀

文化

杂谈

分类: 人文
 从汉代文翁兴学,蜀中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学大家以后,蜀中战乱不断,直到唐初,蜀中并没有再现文化大家。但到了唐朝,西蜀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天堂,蜀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



一,北方移民向往的天堂
    李雄的成汉政权以后,四川地区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相对停滞。到唐初李渊挥师南下,招抚巴蜀,即没有通过战争手段就让四川纳入唐朝治下。蜀中土地肥沃,没有大规模战争,政治局面相对安定,社会环境相对较好。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天堂。据史书记载,隋末大业五年(609年),巴蜀地区人口为41.4万户,到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巴蜀人口增加到69.4万户,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三十年间四川人口增加28万户,可见外省移民入蜀之盛。据史记载,这些移民主要是北方移民。李白自称祖籍陇西成纪(甘肃静宁西南),其父为避隋乱迁居西域碎叶城(现吉尔吉斯坦内),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在李白约五岁时,才随父跋涉千山万水来到四川江油定居的。
蜀人既忠勇又讲仁义礼让,加之有剑门、三峡天险可凭借,因此从“安史之乱”唐玄宗奔蜀起,唐朝君主在关中不能立足时,多走蜀地避难,试图利用四川的财力、物力东山再起。唐德宗为避朱泚乱即确定目标奔蜀,唐僖宗为避黄巢起义,避难住到了成都青羊宫。大历年间的右羽林大将军石藏用曾说:“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又多加山水,吾将避地焉。”他而后便举家迁到蜀地眉山。也因这个缘故,唐朝多以重臣、贵戚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等以镇蜀,朝廷的宰相也主要从剑南三川节度使及淮南节度使中遴选。从唐宪宗元和元年到熹宗乾符六年,在担任三川节度使的93人中,就有40人入朝为相。故剑南三川被认作“宰相回翔之地”。
因此,唐时四川是战乱之际的“世外桃源”,一处温柔富贵之乡,文化昌盛,人多知书识礼,忠勇仁义,成为移民向往之地,巴蜀文化发展也达到鼎盛时期。

二,巴蜀文化的辉煌
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的顶峰时期,其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诗仙李白以浪漫主义风格留驻中国文学史,诗圣杜甫则以现实主义手法铭刻于后人心中;李白是巴蜀文化抚育出的骄子,杜甫则是避乱入蜀后将其创作推向高峰的。据统计,杜甫入蜀居住八年另两个月,创作出诗歌七百余首,占其诗歌总数的50%。杜甫在蜀之际,也是其诗歌创作最丰盛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在蜀中创作的。杜甫出蜀后不到三年便病死在湖南岳阳。李白杜甫在文坛上的地位,正如韩愈在《调张籍》中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与唐朝蜀文化辉煌类似,宋朝也是蜀文化的鼎盛时期。如果说唐朝蜀文化以李白杜甫为代表,那么在宋朝则以苏轼、陆游为代表。
眉山三苏诗文傲天下,且父子三人都入选为唐宋八大家,苏氏一门三杰,同光文坛,成为宋代数百年间未有的奇事。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苏轼统合儒、道、释三家学说而创立“蜀学”,从而造成大批学者追随其后,除其弟苏辙外,还有著名的“苏门四学士”秦观、张耒、黄庭坚、晁补之。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小李白”之称。。陆游的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陆游四十五岁,受任通判夔州(今四川奉节),至淳熙五年(1178),他五十四岁,始奉诏离蜀东归,先后在成都、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四川荣县)任小官。与杜甫相似,陆游在蜀中也呆了八年多。陆游在四川经历曲折丰富,感情波动起伏很大.大量的生活感受,这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里,他留下了1000多首诗,在他一生的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四川,是陆游政治失意的避难所,也是他真正平静闲适渡过的一段时光.离开四川后,他对四川成都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他甚至想终老于蜀:“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他的文章和诗歌“多道蜀中遨游之盛”。甚至到了他63岁 时,仍有归蜀之意,其《东斋偶书》一诗中有“不死扬州死剑南”一句, 并自注曰:“顾况诗:‘人生只合扬州死’,而予尝有归蜀之意。”
李杜与苏陆,何其相似乃尔。他们都是蜀文化乳育出的文化大家;唐宋则成为蜀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三,天下文人多入蜀
   唐宋蜀文化并非李杜苏陆独擅其胜,而是群芳争艳,星光灿烂。其中如陈子昂最早竖起诗歌改革大旗,高棅《唐诗品汇》说陈子昂“继往开来,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也是唐朝蜀中文人的佼佼者。
   唐代三大杰出女诗人薛涛、李冶、鱼玄机,蜀中就占有其二:薛涛、李冶(巫山人)。薛涛幼年随父入蜀,深受蜀文化熏陶,其诗托意深远,名重一时。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薛涛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今成都东九眼桥附近有望江楼公园,即为纪念薛涛所建。
    安史之乱后,天下文人多入蜀,除杜甫外,高适、岑参、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白行简、王涯、薛能、李德裕、高骈、秦韬玉、段成式、贾岛、李珣、韦庄等名噪一时的诗人、文人都入蜀为诗属文。贾岛的晚年就是在安岳度过的,至今他的遗骨还埋葬在那片沃土上。
文人入蜀,不仅陶醉于蜀中山水,领略蜀中文化的熏陶,还受到蜀中权贵的重视和关怀,也是他们入蜀后诗文大有成就的原因之一。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薛涛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薛校书”。
唐朝以后,每次移民入蜀潮都伴随文人入蜀。除南宋陆游入蜀外,明初杨家入蜀落户成都北郊新都,巴山蜀水又抚育出一个大文豪杨慎;到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成了战争的避风港,国民党政府偏安巴蜀,同样伴随着大批文人入蜀。巴山蜀水的文化熏陶了许多文化大家,也给巴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四川也出了像郭沫若、巴金这样的文豪。故中外学者惊异的发现,从司马相如、扬雄到李白、苏轼、杨慎,及近代的郭沫若、巴金,均出自泯水畔,不是偶然。
故有名言曰:少不入蜀,老不离蜀;天下文人多入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