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年宫杂谈 |
分类: 流年似水 |
夜的衡山路已经不复往日的寂静,而午后难得的安宁也被四处开挖的工地打破。如老早一样,走到高安路转角习惯从18弄穿到康平路的。高安路18弄20号是徐汇气少年宫的所在。在这里有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合唱组的活动从小学二年纪一直持续到了初中,不明白的是我单薄的音色怎么就能混了这许多年。
记得当年的指导老师是瘦高个的杨指导,面如满月的朱指导是他的助手。每次上课都是从连声开始,合唱组的大厅里飘荡着悠扬的童声:米伊伊伊,毛澳澳澳澳。。。少年宫主楼的南面是一片草坪,小的时候觉得老大的。西侧是大礼堂,舞台,乐池虽然简陋,倒也应有尽有。无数次,坐在银幕的背后看电影,看惯了银幕里的用左手吃饭,左手写字。
主楼是幢三层的建筑,底层的大厅是舞蹈组;二层,三层,分别是美术,器乐,工艺组的小房间;楼顶的天台上,三面大玻璃的大厅,就是合唱队的场地了。每次重要的演出之前,和乐队舞蹈队的合练也多半在这里。
少年宫里最权威的老师是杨指导,跟随着他的指挥,孩子们的歌声令人陶醉;最受欢迎的老师是美术组的程指导,他欢喜摄影,镜头下的孩子个个生动可爱,老远看见他,我们都会大叫“多多”;最有趣的同学是钢琴组的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叫诸葛米多,这个名字放在今天也是好玩的,虽然意义有点不一样。。。
当年老是在一起的女孩叫“猫咪”,细长的眼睛,大理石一样的皮肤,假使再见到一定也会从人群里认得出她。乐队的孩子看着总是更成熟一点,小提琴手沙只长我一岁,可俨然就是个小老师了。后来我们考进了同一个中学,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系,好像永远都要抬头仰望。
每年从4月的上海之春的演出一直到整个暑假,少年宫的活动都是忙碌而充实。下午的排练总要到天黑才结束。路远的孩子有父母来接的,我和猫咪总是结伴一道走回家,偶尔,也有别的小朋友和我们同路走上一段。康平路很安静,行人稀少更不要讲车了。夏夜,老是有蝙蝠在梧桐树下掠过,总有些心惊的。幸好,走一段会看见站岗的小兵,让人多了些安全感。路灯光是清亮的,那年头还不不用高压钠灯。
记得有一年的暑假为动画片配音,录音棚在斜土路的电影译制片厂。录音的过程都不记得了,有印象的是盛夏时光录音棚里依旧清凉。录音的灯亮起的时候,棚里没有一丝杂音,只有偌大的冰块在哪里冒着丝丝凉气。跟着乐队的老师,我学会了用一根手指头把毛巾绢头转起来。
高安路18弄是条L型的弄堂,另一端通向康平路。去年夏天的一个午夜,离开衡山路的一个聚会赶去吴兴路的另一个聚会,习惯的从这条弄堂穿过,却吃了闭门羹。如今,入夜以后,康平路那端的大门是上锁的。衡山路是寂静不再了,康平路却还安宁依旧。虽然每个街口都装上了红绿灯,过往车辆也多了起来,毕竟还是保留了太多的以往的气息。厚重的铁门,颓旧的围墙,从来都让人感到一丝神秘。走过的人们,都在分享它的形态,树荫或是夕阳,那就是一副画。
每一所房子,每一处院子,应该都有一些故事,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样。年少时,望着别人在落日余晖的院子里走动,曾经以为,只有我的生活才那么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