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的三次产业分工

(2010-09-06 08:54:33)
标签:

三次产业

媒体

编辑记者

杂谈

分类: 工作日记

   西方产业经济学创造了“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论。直接取之于自然的农业和采摘业为第一次产业,在第一次产业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的工业为第二次产业,非物资生产部门的服务业就是第三次产业分工。

   粗暴地按这种划分方法理解,新闻媒体是提供信息、生产知识、创造智慧的,当属第三次产业。但是,笔者“比猫画虎”一次,斗胆把高雅的新闻媒体业务做“新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次产业是信息传递。即新闻媒体的记者扮演信息采集者的角色,透过新闻媒体介质,把事实发生或存在的信息告诉一定的人群。这是媒体的基本功,被现在的媒体记者演义得更现实、更具体。比如参加厂商的发布会,拿回新闻稿而且是电子版,稍加编辑就在“纸上谈兵”了。比如参加政府的发布活动,拿来领导的讲话稿,理出个“领导认为”、“领导强调”、“领导指出”等等,就登到了报纸的显要位置。这样的工作需要编辑记者不怕吃苦(跑的勤)、资源丰富(机会多)、认真负责(准确性),适合于刚毕业1-3年的编辑记者。

   第二次产业是知识生产。即横向、纵向、跨时空地深度加工采写来的信息,或者以专家的视角解读产业政策,然后以分析性文章的方式呈现在媒体介质上,为读者按需取舍。比如手机实名制,二次产业阶梯上的记者,不会单纯地发布国家、运营商准备推行手机实名制这个消息,也不会简单地罗列运营商、渠道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事例,而是比较历史和现在、该领域与他领域、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得更好,如何防御执行中的问题。这样的工作适合于工作5-10年的编辑记者来完成,需要有独到的建树和深刻的洞察力,切记留于形式和表皮的记者就这些深刻的话题粗制滥造快餐文化。

    第三次产业就是咨询服务。就是为行业内的产业决策者、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这样的编辑记者需要有相当的功力,这样的媒体已经超脱了介质的限制,而是系统地归纳总结其信息、知识,进而升华为智慧。这样的记者不在版面的大小,这样的媒体不在出版期次的多少,因为他为客户提供的不是多少个版,而是成为客户的座上宾,与客户“谈笑鸿儒”。这样的记者不在于他听到了多少小道消息,不在于他提供多少内部情报,而在于他对公开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在创造,他至少需要10年的知识积累和智慧升华,而不是单纯的岁月累计或工龄相加。

   当然,人的智力和学习力有差异,媒体的服务意识的觉醒有先后,以上三次产业划分中的年龄或工龄仅仅是个标志,更关键的指标是人对行业的理解和对自身服务价值的认识。第一次产业已经被互联网取代,几乎没给平面媒体留下什么机会。第二次产业给行业报留下了短暂的优势,但杂志优于报纸,内刊优于公开媒体。第三次产业才是未来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