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感觉被“冒犯”,你不知道,其实是你病了

标签:
性格心理 |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用来形容这一类人,叫“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这类人的显著特征是人际关系、情感和自我意象的极端不稳定性,以及行为上的显著冲动性。但不要以为看不到这类特征就表明他(她)很正常,实际上这类人在吃瓜群众看来往往是非常聪明能干,思虑周全,或大方诙谐,与常人无异。但在亲近的人面前却会表现出以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极端特征。而且有相当一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似病非病”。
我们知道,不管是对于健康人,还是癌症患者,无法宽释的压力、长期的紧张都会酿成大祸。许多癌症患者即使已经生了癌,也还没有从压力、挫折、紧张等问题中解放出来。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那位28岁因肝癌离世的女编辑王雅珊,生前还在微博告诫大家“少熬夜”,听起来让人心酸,却值得现在的年轻人深思。(关于这位女编辑我们后期再细谈。)
对于“被冒犯”感,虽然很棘手,但也不是无计可施,除了给予心理疏导,也推荐国外一套比较成熟的自我训练方法:
⑴不断增加对他人需求的理解,并努力减少对别人“冒犯”自己的敏感性。
⑵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感激的话,说话时应该注视其脸庞,表示诚心诚意。
>>>>⑶学会向所有认识的人微笑,开始可能很不习惯,但必须锻炼得很自然。一旦能做到自然微笑,表明已逐步远离了“好胜心过强”。
⑷当发生某种分歧,并且不能肯定自己的对错时,就应该慎重地对他人说:“可能是我错了。”
>>>>⑸经常与孩子下棋或做其他游戏,并有意识地输给孩子。
⑹如果自己的观点没有得到他人的支持,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怀疑自己观点的可靠性,随之有批判地审查自己的见解。一旦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毫不痛苦地抛弃它。
>>>>⑺如果为自己说了“我是这样教会您的”而感到不安,那么以后就不要这样。因为它既无用处,又会引起对方潜在的敌意。
⑻如果常为自己有某种理想而沾沾自喜,并埋怨他人缺乏理想时,那么就应该重新开始,从训练的第一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