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事宜“请客不收礼”,能不能做到?
2022-06-15 21:38:23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近日《请客不收礼,新风代旧习》报道: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亲朋之间无论何种宴请都不送礼不收礼,且红白喜事从简操办,形成人情负担轻、文明新风浓的局面。
文章提到,屏山镇长溪村退休老党员赖德水是石城县第一个在正式场合中提出“请客不收礼”的人。在给自己举办70岁寿宴时,赖德水在请柬里留下一句话:“来了即是心意,喝酒不必送礼。”但村民仍习惯性送红包,结果赖德水在寿宴结束后将礼金一一退还。
后来,长溪村于1997年成立赖氏宗祠祠务委员会,祠委会成员带头“请客不收礼”,随后在宗祠后裔中推广,要求亲朋好友带头响应。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效仿,免礼范围不断扩大。
整个石城县的免礼范围从祝寿、升学、开业,逐步延伸到乔迁、结婚、丧事等所有类别,不收礼对象则从非亲戚逐步扩大至联系不密切的亲戚,直到面向所有宾客。如今,石城县既保持红白喜庆摆宴请客的传统,又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这样的风气的确不错。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已经少了钱财的无奈。
在一些朋友之间,他们也时常举办一些生日宴,其中也达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谁过生日谁请客、请客一律不收礼。”这样的一种氛围,不仅密切了朋友之间的感情,而且也减少了大家相互之间送礼的负担。
当然,这已经是在好朋友、好亲戚之间的一种日常性人际交往,是一种深度社交。
现在令人颇有负担的是,一些人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浅社交,但却夹杂着钱财、送礼收礼的负担。
有鉴于此,碧翰烽对于这种“请客不收礼”是比较赞成的。不过,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能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现象?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是有一定差别的,一个人的做法,乃至一个地方的做法,能不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还有待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毕竟人是群居的,不可能逃避这个社会的整体环境,当整体环境难以改变时,有些现象就不得不顽固的存在。
不可否认,当前人情风已经得到了大幅遏制。近年来餐饮行业有所收缩,其实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整酒请客的少了许多,即使是有,规模、档次都变了许多。
其次,风土人情需要有更新的形式来替代。只要在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往的,血缘、地缘、同缘,等等各种感情关系的纽带,不可能完全消失。何况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发展,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可以说,人际关系仍然是一种最大的资源。之所以有酒文化、食文化之称,这其中其实是有社交之元素的。
就拿婚丧事宜来说,社交交往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一种重视,对于人类繁衍生存的一种重视。结婚不是个人的事情,死亡也不只是个人的事情,所以才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来见证。
何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就是:熟人社会。乡村治理与城市治理的一个区别在于,城市的人与人之间更加复杂,结构更加多元,交往之间更加陌生。而当法治还没有真正成熟的时候,转型之间比较难受。
最后,请客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对敛财的约束。其实,国人是好客的,也是喜欢大家捧场的。但有一个问题,什么叫热情?什么叫重视?一直以来,可能还是夹杂着“礼”的轻重。因此,如果能够真正传承礼轻情义重的传统,真正让人们的社交往来变得无比轻松,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
(半月谈供图)
婚丧事宜“请客不收礼”,能不能做到?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近日《请客不收礼,新风代旧习》报道: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亲朋之间无论何种宴请都不送礼不收礼,且红白喜事从简操办,形成人情负担轻、文明新风浓的局面。
文章提到,屏山镇长溪村退休老党员赖德水是石城县第一个在正式场合中提出“请客不收礼”的人。在给自己举办70岁寿宴时,赖德水在请柬里留下一句话:“来了即是心意,喝酒不必送礼。”但村民仍习惯性送红包,结果赖德水在寿宴结束后将礼金一一退还。
后来,长溪村于1997年成立赖氏宗祠祠务委员会,祠委会成员带头“请客不收礼”,随后在宗祠后裔中推广,要求亲朋好友带头响应。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效仿,免礼范围不断扩大。
整个石城县的免礼范围从祝寿、升学、开业,逐步延伸到乔迁、结婚、丧事等所有类别,不收礼对象则从非亲戚逐步扩大至联系不密切的亲戚,直到面向所有宾客。如今,石城县既保持红白喜庆摆宴请客的传统,又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这样的风气的确不错。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已经少了钱财的无奈。
在一些朋友之间,他们也时常举办一些生日宴,其中也达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谁过生日谁请客、请客一律不收礼。”这样的一种氛围,不仅密切了朋友之间的感情,而且也减少了大家相互之间送礼的负担。
当然,这已经是在好朋友、好亲戚之间的一种日常性人际交往,是一种深度社交。
现在令人颇有负担的是,一些人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浅社交,但却夹杂着钱财、送礼收礼的负担。
有鉴于此,碧翰烽对于这种“请客不收礼”是比较赞成的。不过,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能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现象?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是有一定差别的,一个人的做法,乃至一个地方的做法,能不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还有待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毕竟人是群居的,不可能逃避这个社会的整体环境,当整体环境难以改变时,有些现象就不得不顽固的存在。
不可否认,当前人情风已经得到了大幅遏制。近年来餐饮行业有所收缩,其实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整酒请客的少了许多,即使是有,规模、档次都变了许多。
其次,风土人情需要有更新的形式来替代。只要在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往的,血缘、地缘、同缘,等等各种感情关系的纽带,不可能完全消失。何况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发展,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可以说,人际关系仍然是一种最大的资源。之所以有酒文化、食文化之称,这其中其实是有社交之元素的。
就拿婚丧事宜来说,社交交往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一种重视,对于人类繁衍生存的一种重视。结婚不是个人的事情,死亡也不只是个人的事情,所以才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来见证。
何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就是:熟人社会。乡村治理与城市治理的一个区别在于,城市的人与人之间更加复杂,结构更加多元,交往之间更加陌生。而当法治还没有真正成熟的时候,转型之间比较难受。
最后,请客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对敛财的约束。其实,国人是好客的,也是喜欢大家捧场的。但有一个问题,什么叫热情?什么叫重视?一直以来,可能还是夹杂着“礼”的轻重。因此,如果能够真正传承礼轻情义重的传统,真正让人们的社交往来变得无比轻松,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
(半月谈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