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刚结束,上级就问领导小组成立了没有?

2022-06-16 21:37:37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刊文《县乡干部不愿当“中层”》报道: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县乡中层干部是基层业务尖子、工作骨干,但近年来部分县乡中层干部岗位吸引力减弱,干部中坚力量青黄不接的情况显现。有人不想晋升,有人逃离基层。

本来,中层干部负责“上通下达”,却成“下挤上压”,易成“矛盾枢纽”。

“有时候一个会议刚结束,上级就问‘领导小组成立了没有,方案形成了没有,下村检查了没有……’”西南某乡一名中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层层传导之下,村干部也感受到压力,一些人提出辞职,“我是不敢严厉批评村干部的,如果他们‘撂挑子’,很多工作就没法开展”。

谨防领导小组泛滥

为了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跨地域、跨部门的矛盾难题,的确需要成立由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从而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以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扯皮的难题。

除了解决难题之外,一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专项行动也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小组,以采取特别措施、超常力度加快推进,尽快达到一定效果。

不过,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领导小组的成立应该有所约束,否则过多过滥会影响权威性和公信力。比如某地一位领导就曾担任过几十个领导小组的组长,估计要一一开会都是够呛,还不讲如何把工作抓落实,有的时候可能就是挂个名。

二是应防止领导小组的形式主义现象。有些领导小组的成立无非是为了表示重视之程度,从工作的实际运行来看,其实并不需要。但是既然有要求,或者为了一种表态,这样的领导小组就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

比如有的乡镇街道成立了若干个领导小组,实际上就是几个有限的干部在各个领导小组轮流换个角色,人依然就是那几个人。不过是这里当组长,另外的地方当副组长或组员。

迅速贯彻迅速见效也得实事求是

现在干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风风火火。无论是传达精神,还是落实工作,都要求一个“快”字,比如要求传达精神不过夜。

然而有的工作还得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

尤其是要落实一项工作,真正见到实效,并不是看看领导小组、工作方案、督促检查就能实现的。恰恰是过于要求这些层面的东西,往往让基层的落实成为空中泡影。

就拿急急慌慌成立的小组,或者制定的方案,真不敢说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调研及科学决策基础之上,更多可能成为机械的执行、一刀切或者层层加码。

实际上,我们需要有包容、务实之气度,就是要承认工作是有问题的,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只有如此,才能实事求是地推进工作、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敢批评村干部

层层传导压力,是现在不少工作措施落到基层的基本套路。但为什么往往到不了最后一公里?村社区也好、网格也好,还是存在一些障碍。

要么是人力不足,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态度、理念也存在问题。

过去收税费时代的村干部,一方面可以直接免掉,因为“钱”是个硬指标,比一比没有话说;另一方面也不敢轻易批评或免掉,因为收钱是个硬任务,一般人还真做不了。

现在的工作多而杂,尤其是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形势,加之上下之间的平衡也不是那么容易,使得村干部并不好当。

而在基层,人才本身就不足,真正要选一名合适的村干部,政治品格、年龄资历、工作能力都要过得硬,的确不容易。所以有的时候村干部一摞挑子,只会给乡镇干部增加工作难度。

还有,就是作为村一级,毕竟不是行政组织,承担如此之多的行政事务,本身就是一种尴尬之现状。

值得重视的是,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因为他们直接面向群众,他们的形象、能力、作风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检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成色。(图片来自半月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