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下村之忧:脱贫户的内生动力不足!
2022-06-03 12:13:40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近日报道,在首批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中,不乏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干部身影。多名受访博士驻村干部认为,基层治理的广度和难度不亚于科学研究,对基层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了深入观察。
报道指出,有博士驻村第一书记提出了三大忧虑:一是关于脱贫攻坚层面的。一些具备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享有社会救助及社会保障等非经营性收入,有的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获得城区的住房,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未评上贫困户的群众,不能享受同等政策,心中有一些不满情绪,需要加强思想引导。
二是关于基础教育层面的。撤点并校后,有的村校师资和教学硬件跟不上,教学质量不高。一些家长选择送小孩到镇上或县里上学,增加了教育负担。
三是关于村委干部能力层面的。一些欠发达地区,村两委干部的整体能力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碧翰烽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推进,尤其还可能导致一些脱贫户返贫。毕竟从贫困到富裕、从富裕到贫困,都是在变化中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关于脱贫户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进取思想,混时度日;二是缺乏能力水平,知行难以达到;三是可能动机不纯,总想着不劳而获。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对症下药:
首先,在脱贫保障水平层面,要实事求是,不要过于拔高。其实,两不愁三保障,就是比较合乎现实的脱贫标准。
其次,脱贫扶贫应更多向公共产品方面着力。也就是说,要更多提供公共产品,让每一个人可以有公平的机会、公平的保障、公平的享有。比如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加强水利、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水平,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促进乡风文明,等等,都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现在令人忧心,一些公益事业反而是没有人做。要么都是依赖于上级项目和投资,而乡村本身的动力难以激活。
再次,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脱贫保障,而不是对懒汉的保障。这个可以视为兜底的保障,尤其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只要做好了这个工作,绝对的贫困是可以根绝的。而且,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帮扶,还有广大的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在参与。如果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向懒汉延伸的话,实际上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伤害,会影响到他们的保障水平。
最后,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表彰宣传勤劳致富的好典型。碧翰烽曾经走访过一个村庄,他们实行了一种家庭文明档案的做法,其中给家庭加分的项目就有: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项目的,可以加多少分;家庭有成员考上大学,或者是评为教授、工程师等职称的,又可以加多少分,等等,其实就是一些鲜明的导向。这样的导向就要大力坚持和提倡。
这些年,不少地方也在开展好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方面的评选,其实还可以更多宣传那些勤劳致富的好人物、好家庭,从而在乡村形成一种好的干事创业风气,而不是让麻将成风。
另外,在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单位等方面的评选当中,其实也应该多考虑物质文明的指标,比如辖区内居民家庭收入的水平怎么样,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虽然说有钱不一定代表文明,但勤劳致富挣的钱应该是一种文明。
博士下村之忧:脱贫户的内生动力不足!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近日报道,在首批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中,不乏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干部身影。多名受访博士驻村干部认为,基层治理的广度和难度不亚于科学研究,对基层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了深入观察。
报道指出,有博士驻村第一书记提出了三大忧虑:一是关于脱贫攻坚层面的。一些具备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享有社会救助及社会保障等非经营性收入,有的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获得城区的住房,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未评上贫困户的群众,不能享受同等政策,心中有一些不满情绪,需要加强思想引导。
二是关于基础教育层面的。撤点并校后,有的村校师资和教学硬件跟不上,教学质量不高。一些家长选择送小孩到镇上或县里上学,增加了教育负担。
三是关于村委干部能力层面的。一些欠发达地区,村两委干部的整体能力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碧翰烽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推进,尤其还可能导致一些脱贫户返贫。毕竟从贫困到富裕、从富裕到贫困,都是在变化中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关于脱贫户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进取思想,混时度日;二是缺乏能力水平,知行难以达到;三是可能动机不纯,总想着不劳而获。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对症下药:
首先,在脱贫保障水平层面,要实事求是,不要过于拔高。其实,两不愁三保障,就是比较合乎现实的脱贫标准。
其次,脱贫扶贫应更多向公共产品方面着力。也就是说,要更多提供公共产品,让每一个人可以有公平的机会、公平的保障、公平的享有。比如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加强水利、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水平,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促进乡风文明,等等,都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现在令人忧心,一些公益事业反而是没有人做。要么都是依赖于上级项目和投资,而乡村本身的动力难以激活。
再次,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脱贫保障,而不是对懒汉的保障。这个可以视为兜底的保障,尤其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只要做好了这个工作,绝对的贫困是可以根绝的。而且,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帮扶,还有广大的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在参与。如果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向懒汉延伸的话,实际上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伤害,会影响到他们的保障水平。
最后,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表彰宣传勤劳致富的好典型。碧翰烽曾经走访过一个村庄,他们实行了一种家庭文明档案的做法,其中给家庭加分的项目就有: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项目的,可以加多少分;家庭有成员考上大学,或者是评为教授、工程师等职称的,又可以加多少分,等等,其实就是一些鲜明的导向。这样的导向就要大力坚持和提倡。
这些年,不少地方也在开展好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方面的评选,其实还可以更多宣传那些勤劳致富的好人物、好家庭,从而在乡村形成一种好的干事创业风气,而不是让麻将成风。
另外,在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单位等方面的评选当中,其实也应该多考虑物质文明的指标,比如辖区内居民家庭收入的水平怎么样,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虽然说有钱不一定代表文明,但勤劳致富挣的钱应该是一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