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近日,据半月谈《白头文件”也要严控!不能给形式主义留下
“变种”空间》刊文报道,部分地方、领域在改作风中存在“口号喊得响、落实轻飘飘”的情况,形式主义存在“变种”空间。
根据文章描述的现象来看,可以总结为“三少三多”:
第一,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便笺多了。
常规性、过程性的工作也实行“日简报”“周简报”,“文山”不降反增。
比较突出的就是事务性、应付性工作大大增加,使得重点工作不聚焦、不突出,难以确保工作实效。
第二,现场会议少了,视频会议多了。
会期也比原来长,“会海”明减实增。
在有的地方,明明视频会已经直接开到了基层,往往还要重复开会。使得同样一个主题内容,某位基层干部既参加了省里的视频会,又得参加市里的视频会,还得参加县里的现场会议或视频会。
第三,配套文件“办法、干货“少了,”表态、套话“多了。
沦为不接地气的“空头政策”甚至相互打架的“本位政策”。
这里面体现的就是走过场、不担当,比如有的地方在发文时,如果上级文件里面没有相关表述,一般是不敢进行创新的。还有通篇文件看下来,难以找到可操作性的干货,更多的是些废话。
有鉴于此,贵州省在2022年出台了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硬举措:比如
按要求制定的配套文件,重复率不得超过60%,不再阐述形势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等内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清理整治办公类、管理类、学习类App,严控新增准入,严禁强制开展网络投票、打卡、转发,严禁强制网上答题考试、学分排名通报等;
精简村级数据填报指标50%以上;比如还严禁向学校、医院、企业、科研单位随意摊派任务,不得随意安排检查、评选、参会、活动、报数、报表、报文等,不得随意安排本职工作外的事务;对擅自设立“某长制”、开展“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创建示范活动的严肃问责……
应该说,这些举措抓到了痛点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尤其是要探索治本之策,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
碧翰烽以为,有四个方面值得探讨与关注:
一是关于基层工作的重点问题,需要清晰明确
。对于基层组织来说,需要面对无数个”条条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杂,那么,如何从繁杂的工作任务当中,聚焦几项真正的重点工作,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是上级党委政府需要统筹考虑的事情,又是需要给基层放权的重要所在。
也就是说,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不能过多过滥,不能让事务性、应付性工作成为主导;另外要给基层组织以一定的自主权、灵活性,让基层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可以调整自身的重点,而不是一味地疲于应付。
二是面向基层的考核奖惩问题,必须要务实再务实
。切实要做到简化、量化、可操作性,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工作,注重结果导向。碧翰烽以为,凡是需要通过大量应付性台账资料才能检查核实的考核指标,完全可以取消。因为这样一些应付性台账资料,既可能弄虚作假,又给被检查对象、检查者增加负担。
要更多突出结果性指标,比如一个地方是否安全稳定,关键是看案件、事件、事故,以及矛盾、隐患处理等指标;比如一座城市交通是否文明,关键是看交通事故、停车位配置、酒驾醉驾等违法违规行为指标。
这些都是有专门系统数据可以共享查询的,不需要再看资料、再上报。还
比如贫困户住房、教育、医疗三保障,都是容易核实的。
事实上,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越简单的指标体系,越能体现水平。问题在于,有的非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结果就是,怎么减负也减不下来。
三是要下决心建立大数据共享治理体系
。这个共享治理,既要覆盖到各级,又要贯穿到各个部门。只有把大数据融通,那些弄虚作假的现象就可能减少,考核的真实性、阳光性、智能性就会增强,也就大大减少实地检查、资料台账、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这样不仅能够让考核”实“起来,更能让基层工作”实“起来。
四是关于问责追责层面,要防止简单泛化
。关于工作留痕落实层面,不要过于拘泥文件、会议等过程性工作,而要重点聚焦如何抓落实的措施方面,是不是走过场、走形式?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虽然会议开得多、文件发得多、检查搞得多,但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就值得认认真真地追查。因为不少干部认为,开会、发文、检查就是工作了,就是尽责任了,至于工作是不是落实、问题是不是解决,往往并不关注。这个认识就需要改变。
时评:“三少三多”的变种形式主义如何根治?
碧翰烽/文
近日,据半月谈《白头文件”也要严控!不能给形式主义留下 “变种”空间》刊文报道,部分地方、领域在改作风中存在“口号喊得响、落实轻飘飘”的情况,形式主义存在“变种”空间。
根据文章描述的现象来看,可以总结为“三少三多”:
第一,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便笺多了。
常规性、过程性的工作也实行“日简报”“周简报”,“文山”不降反增。
比较突出的就是事务性、应付性工作大大增加,使得重点工作不聚焦、不突出,难以确保工作实效。
第二,现场会议少了,视频会议多了。
会期也比原来长,“会海”明减实增。
在有的地方,明明视频会已经直接开到了基层,往往还要重复开会。使得同样一个主题内容,某位基层干部既参加了省里的视频会,又得参加市里的视频会,还得参加县里的现场会议或视频会。
第三,配套文件“办法、干货“少了,”表态、套话“多了。
沦为不接地气的“空头政策”甚至相互打架的“本位政策”。
这里面体现的就是走过场、不担当,比如有的地方在发文时,如果上级文件里面没有相关表述,一般是不敢进行创新的。还有通篇文件看下来,难以找到可操作性的干货,更多的是些废话。
有鉴于此,贵州省在2022年出台了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硬举措:比如
按要求制定的配套文件,重复率不得超过60%,不再阐述形势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等内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清理整治办公类、管理类、学习类App,严控新增准入,严禁强制开展网络投票、打卡、转发,严禁强制网上答题考试、学分排名通报等;
精简村级数据填报指标50%以上;比如还严禁向学校、医院、企业、科研单位随意摊派任务,不得随意安排检查、评选、参会、活动、报数、报表、报文等,不得随意安排本职工作外的事务;对擅自设立“某长制”、开展“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创建示范活动的严肃问责……
应该说,这些举措抓到了痛点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尤其是要探索治本之策,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
碧翰烽以为,有四个方面值得探讨与关注:
一是关于基层工作的重点问题,需要清晰明确
。对于基层组织来说,需要面对无数个”条条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杂,那么,如何从繁杂的工作任务当中,聚焦几项真正的重点工作,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是上级党委政府需要统筹考虑的事情,又是需要给基层放权的重要所在。
也就是说,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不能过多过滥,不能让事务性、应付性工作成为主导;另外要给基层组织以一定的自主权、灵活性,让基层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可以调整自身的重点,而不是一味地疲于应付。
二是面向基层的考核奖惩问题,必须要务实再务实
。切实要做到简化、量化、可操作性,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工作,注重结果导向。碧翰烽以为,凡是需要通过大量应付性台账资料才能检查核实的考核指标,完全可以取消。因为这样一些应付性台账资料,既可能弄虚作假,又给被检查对象、检查者增加负担。
要更多突出结果性指标,比如一个地方是否安全稳定,关键是看案件、事件、事故,以及矛盾、隐患处理等指标;比如一座城市交通是否文明,关键是看交通事故、停车位配置、酒驾醉驾等违法违规行为指标。
这些都是有专门系统数据可以共享查询的,不需要再看资料、再上报。还
比如贫困户住房、教育、医疗三保障,都是容易核实的。
事实上,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越简单的指标体系,越能体现水平。问题在于,有的非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结果就是,怎么减负也减不下来。
三是要下决心建立大数据共享治理体系
。这个共享治理,既要覆盖到各级,又要贯穿到各个部门。只有把大数据融通,那些弄虚作假的现象就可能减少,考核的真实性、阳光性、智能性就会增强,也就大大减少实地检查、资料台账、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这样不仅能够让考核”实“起来,更能让基层工作”实“起来。
四是关于问责追责层面,要防止简单泛化
。关于工作留痕落实层面,不要过于拘泥文件、会议等过程性工作,而要重点聚焦如何抓落实的措施方面,是不是走过场、走形式?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虽然会议开得多、文件发得多、检查搞得多,但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就值得认认真真地追查。因为不少干部认为,开会、发文、检查就是工作了,就是尽责任了,至于工作是不是落实、问题是不是解决,往往并不关注。这个认识就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