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碧翰烽:必须靠法治才能化解“陈水总”之痛!

(2013-06-14 08:08:47)
标签:

制度建设

色彩

政治

不可能

任务

杂谈

分类: 法治视点

厦门公交案侦破虽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的痛却永远存在,于受害者,于政府,于我们这个社会,都值得我们深思。

610厦门警方公布了厦门公交车放火案陈水总犯罪主要证据。综合人证、物证、技术鉴定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无可辩驳地证明,陈水总就是这起放火案的元凶。

厦门日报对此发表评论称,陈水总如此丧心病狂,全社会必须共诛之。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丧心病狂拿公共交通工具下手,夺去46条无辜者的生命,这是何等严重的反社会罪行啊!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极端行为,完全击穿了人性的最低底线,是社会完全无可容忍的,理应受到公众舆论最强烈的谴责!

的确,对于陈水总的这种反社会、反人类的犯罪行为,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上,都是无法容忍的,都必须要给予强烈的批判与谴责。

然而,对于“陈水总”之痛,我们却不能止于谴责与批判,更不能止于“陈水总”一人。因为从“陈水总”的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今天这个社会的“矛盾”之痛、“信访维稳”之痛,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近日,有位在信访部门工作的领导说,有位上访者就曾威胁他们,说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效仿“陈水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受历史遗留问题、利益调整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各种社会矛盾、群体事件多发,一些地方也发生过极端事件。

在当前的社会矛盾现实当中,有三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地方政府或部门以“维稳”为手段而不是目标,就维稳抓维稳,不讲规则讲摆平,掩盖了太多的矛盾与问题,甚至助长了信访的高发态势,形成了“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局面。

二是滋生了部分“信访获利”人员。有两种获利人员,一种是利用关系、权力在信访中获利,比如同样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有关系有后台的人可能获利更多,甚至于超过法律规定的额度,这种情况很多。有的还以维稳为借口,为某些关联人群或人员谋利;还有一种就是“职业上访者”,他们深谙此道,抓住了领导怕上访、怕出事的软肋,从而要挟获利。

三是让一部真正困难、真正有问题的上访者失去了有效通道。这才是我们体制真正的悲哀,那些有点后台、有点关系、懂点套路的人能够从信访中争取到利益甚至于超额利益,可是对于一些身处底层的人来说,既无关系后台,又不懂得规则套路,还真的难以找到出路。

面对今天这个“矛盾多发”、“心态浮躁”的社会,我们必须审慎面对,只有以“法治”为突破口,才能化解这样的社会转型之痛。

今天,人民日报刊文“新一轮改革应以加强法制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当前的第五轮改革,应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或重点任务。这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认识和对改革所处新阶段的把握。

如何让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法治应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防线,要让法律为公平的制度建设建立防线。当前信访量多发、群体事件多发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地方。这里面当然有官员腐败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还在于制度固化的因素。比如贫富差距过大,就与我们当前的城乡二元社会、土地制度等紧密相关。即使是官员腐败,也存在着体制上障碍。

其次,法治应该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主要手段,必须在制度上有所突破,真正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当前,化解社会矛盾有很多办法,但以行政手段居多,特别是在非正常上访和群体事件、突发事件的处置当中,更是过多的动用了行政色彩浓厚的“维稳手段”,而没有充分发挥法治手段的作用。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司法的公信力与权威还不够,这也需要在制度上突破。比如如何保证司法的独立性,从人事权、财政权方面建立保障机制,真正减少行政、权力对于司法的干扰;比如如何提高司法的公开、透明度,真正让司法接受群众的监督;比如如何提高司法的效率和执行力,真正让老百姓耗得起官司、打得起官司。

当前,要坚决推进信访制度改革,直至取消信访,真正让社会矛盾化解完全进入法治化轨道,无论是调解、协调还是判决,都应进入法治轨道,不能由领导代替法律,不能由权力站在法律之上。

再次,在法治的解决途径上,当前要选准三大突破口。一是要以“公开”为重点,推进各个方面的公开,以公开促公平,通过公开来加强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从而最大限度的限制公权。二是要加大当前推进的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真正让其归于法律的本真,而不是把法律的问题交给领导、交给政治。三是要在重大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上予以法治上的突破,从法律的层面依法处理,而不是靠领导的命令、意志来摆平。

当然,法律是理性的,所以有时候会很冰冷。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靠法律解决一切问题,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要增加人文性的关怀。因此,在法治的最后一个问题上,还必须要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比如对于那些在现有法律政策情况下不能解决其诉求的人群,但是又确有困难的,我们该怎么办,是一刀切,还是应该有人文性的关怀,也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比如那些刑事案件中的受害者,民事利益如何得到保障,也是当前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