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夙伟
前天,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徐晖收到一张请假条,通篇都是文言文,徐老师被感染了,在朋友圈留言:“今保送已定,一生临别,即兴手作《告假书》,读之甚妙。奇文共赏之。”(4月25日
《钱江晚报》)
保送生本来就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老师被文言请假条“感染”,当然并不在于“请假”本身,而在于“用文言文写请假条,是我上周教写请假条时随口开的一句玩笑:‘等你们哪天能用文言文写请假条了,说明你们这两个考点都掌握得差不多了。’没想到他记住了,还挑战得很成功。”
古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学经典涵盖着中华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正因为千百年来将传统经典奉为立生之本,始终保持一种崇尚和敬畏,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承、发展,我们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所谓“举头三尺有神灵”,传统经典其实就是我们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神灵”。因此,学习国学,于当今实在是不可或缺。老师被文言文请假条所“感染”,其实凸显出国学在国人心中依然置于至上的位置。
而近年来,国学也确实已经成为一大时髦,但于不少人,其实只是学一点皮毛用于装点门面,实际上,古文的艰涩难懂让很多人敬而远之。有学生们调侃古文是第二外语,既难学又难懂。正因此,一名初三学生敢于“挑战”,用文言文写请假条,也实为不易。
确实,如今执着于国学,特立独行,超然物外,不为世风所移,需要更大的勇气。显而易见,研习国学,倘佯于艰涩的文字,青灯黄卷为伴,枯燥寂寞,寒窗冷凳,远离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文化,选择国学,其实是选择清苦,选择献身。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用文言文写请假条的“挑战”,值得为之点赞。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国学被列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而于如今校园无处不在的浮躁,确实也亟需传统文化的“补血”。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点传统文化的滋润,国学进校园势在必行,而初三学生用文言文写请假条,这也表明,国学进校园完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