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标签:
社会实践 |
分类: 时评 |
2018-12-02大众日报
文/钱夙伟

“班主任说,那儿有网吧、健身房,每天的工作也很轻松,一个月还会给3000元工资。去了才发现,每天从早到晚组装灯泡,并没有工资……”昨日下午,说起自己的遭遇,15岁的李丁认为学校欺骗了他们。(11月26日《华商报》)
“社会实践”的本意,“主要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感受社会的竞争压力。”然而如此强制“社会实践”,不过是让学生成为工厂廉价的劳动力,这不仅让工厂有了大批经过一定培养的工人,更为工厂“节约”了数量可观甚至惊人的“用工成本”。而这显然以学生们身心疲劳甚至受到摧残并影响学业为代价。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学校首先必须讲诚信。学校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当成了可以牟利、创收的商机,于学生而言显然是一个恶劣的示范。如此利欲熏心,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出面干预处治。
前一篇:老年大学“一位难求”如何破解
后一篇:不说脏话是教师的职业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