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11月30日中国人口报
钱夙伟
日前,海南万宁市大茂镇老年大学揭牌成立,吸引了当地200多名老人报名。这是该市创办的第二所镇级老年大学。院方表示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较迫切,“开学那天,有老人早早就去现场排队报名。然而,热门课程的名额很快就被抢空,不少老人遗憾而归。”
记者走访发现,“银发学生”抢学位的现象依然普遍,文化养老亟待破题。(11月27日《工人日报》)
不单单是万宁市的老年大学“一位难求”。在安徽省合肥市,为了进入老年大学,有老人凌晨4点就在校门口排除等待;在山东省济南市,一所老年大学半天时间迎来近300名想要插班的“银发学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某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名额一两个小时被一抢而空……近期,各地老年大学陆续开学,“一位难求”的火爆情况,让人深切感受到老年人高涨的学习热情。
老年教育资源不足,确实是客观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数量较快增长,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服务于老年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而由于现在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和渴望,更加凸显了老年大学供不应求的现状。
老年人有“求学”意愿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就读老年大学,于老年人,不仅是体现“老有所学”,还是丰富老年生活、解除因子女不在身边产生的寂寞孤独的重要途径。既体现了老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他们对生活方式选择的权利。因此,老年人就读老年大学的需求,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固然,解决老年大学的“就读难”,还存在着许多的现实困难,如校舍短缺、师资不足等。这就需要全社会重视,运用创新思维解决这些困难。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还需要社会从加大服务供给和提升服务质量两方面共同入手。
当前,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地区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比如,上海市发放“老年学习卡”,为老年教育提供更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广东省广州市计划建设老年教育微课资源库,集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让所有老年人在物质方面达到“老有所养”,在精神方面力争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