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7日皖江晚报
钱夙伟

资料图:“道源圣地”甘肃崆峒山烟雨蒙蒙,翠山古刹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徐振华 摄
暑期临近,旅游旺季即将到来,景区门票价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几个月来,多个景区门票价格陆续下调,受到人们欢迎。但是,前几年一些知名景区“逢节必涨”“旺季涨价”的现象,也让准备出游的人担心。人们希望,门票稳中有降能成为常态。专家指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已成为阻碍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6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其实,正如专家所说,有些风景名胜区不是普通旅游地,而应是民众享有的公共资源,景区游览属于普惠性的国民福利。即使限于目前的地方财政现状,还不能向公众免费,但门票价格也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公益性。而这也正是《旅游法》的题中之义。
再者,现在的门票价位,基本上都已高得离谱。以目前的国情以及消费水平,许多景区已经让绝大部分游客难以承受,事实上,不少景区,已经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当游客普遍抱怨“游不起”,已经没有任何涨价的空间。即使降价,其实也不过是非理性价位的合理回归。因此,《旅游法》明确规定,“严格控制价格上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如专家所说,动辄涨价,反映了不少地方的懒政、不作为,因此,把旅游直接的经济收入看得太重,对间接经济的带动,生态环境,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都视而不见。本来,旅游业包括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6个要素,现在景区奉行高价“策略”,以此来增加利润,折射出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但从长远看,势必影响景区乃至景区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阻碍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国家发改委已经三令五申,要求抑制门票价格攀比上涨,而且多次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门票价格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同时积极推动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或低票价。然而发改委对景区价格的监管,却并无多少的力道。景区的票价,仍然由景区说了算。对于部分景区不顾禁令,门票价格相互攀比及越权定价、擅自涨价等行为,尽管国家发改委一再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然而,这于现在的不少景区,却不过是耳边风。
显然,遏制景区涨价,确保“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落到实处,终结“逢节必涨”“旺季涨价”,还得靠“依法治涨”。国家发改委监管力度的“加大”,必须动真格,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设定诸如只许降不能涨的硬杠子,无论如何,也不能容许以各种理由甚至借口“逢节必涨”“旺季涨价”甚至“逆势而涨”“说涨就涨”“一涨再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