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东城区夕照寺街,一辆小轿车停在盲道上,一把坏掉的椅子被扔在盲道边。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群体,无障碍设施是出行便利的重要保证。不过,近期中消协与中残联对我国百余城市实地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的普及率与公众满意度仍不乐观。记者近日在北京市多家医疗机构、商城、地铁站等公共场合体验发现,不少设计不合理,有些破旧脏乱、难以使用。
实际上,截至2014年,全国共出台了451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足以显示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或者说,残疾人的权益,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护。但显然,在400多部法规作用下,我国无障碍设施依然面临着“覆盖面不全”“设施老化”“建设不到位”“管理不健全”等诸多障碍。都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但即便有法可依,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依然是城市普遍的现象。
关爱残疾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尽自己所能,照顾残疾人,本来就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许多人仍然缺乏对残疾人群体发自内心的理解,于是,对残疾人的关爱,很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就如盲道,往往被当作了城市的装饰品,虽然盲道于城市道路,似乎已经是不可或缺,但很大程度上,也不过是为了虚与应付而已。比如盲道被占用成了“常态”,于占道者心安理得,于有关部门也长期视若无睹。
对残疾人的态度,是对公民意识的检验,而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残疾人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基础。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士,对于这个尤其弱势而边缘、也尤其要多一点关爱的庞大群体,诸如于保障他们出行最基本需求的无障碍设施都成了摆设,尤其刺痛人心,而追究其主要原因,竟然是“社会大众缺乏对残疾人群体发自内心的理解”,这实在是社会之痛。
应该说,现在国家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的投入,已经体现出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步,但如专家所说,“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能单靠政府‘一厢情愿’,社会也需要发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对残疾人进行帮扶。”无障碍环境建设首先需要的,是全社会对残疾人真正的关爱。显然,法律的规制和约束固然不可或缺,但提升全社会的公德意识,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氛围,更是当务之急。
无障碍设施何以成了摆设
2017年12月18日燕赵都市报
□钱夙伟
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群体,无障碍设施是出行便利的重要保证。不过,近期中消协与中残联对我国百余城市实地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的普及率与公众满意度仍不乐观。记者近日在北京市多家医疗机构、商城、地铁站等公共场合体验发现,不少设计不合理,有些破旧脏乱、难以使用。(12月17日《新京报》)
实际上,截至2014年,全国共出台了451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足以显示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或者说,残疾人的权益,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护。但显然,在400多部法规作用下,我国无障碍设施依然面临着“覆盖面不全”“设施老化”“建设不到位”“管理不健全”等诸多障碍。都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但即便有法可依,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依然是城市普遍的现象。
关爱残疾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尽自己所能,照顾残疾人,本来就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许多人仍然缺乏对残疾人群体发自内心的理解,于是,对残疾人的关爱,很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就如盲道,往往被当作了城市的装饰品,虽然盲道于城市道路,似乎已经是不可或缺,但很大程度上,也不过是为了虚与应付而已。比如盲道被占用成了“常态”,于占道者心安理得,于有关部门也长期视若无睹。
对残疾人的态度,是对公民意识的检验,而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残疾人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基础。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士,对于这个尤其弱势而边缘、也尤其要多一点关爱的庞大群体,诸如于保障他们出行最基本需求的无障碍设施都成了摆设,尤其刺痛人心,而追究其主要原因,竟然是“社会大众缺乏对残疾人群体发自内心的理解”,这实在是社会之痛。
应该说,现在国家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的投入,已经体现出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步,但如专家所说,“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能单靠政府‘一厢情愿’,社会也需要发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对残疾人进行帮扶。”无障碍环境建设首先需要的,是全社会对残疾人真正的关爱。显然,法律的规制和约束固然不可或缺,但提升全社会的公德意识,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氛围,更是当务之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