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一为何不能“字如其人”

标签:
反面教材大人角度人格书法作品 |
分类: 时评 |
2013年08月12日东方网
钱夙伟
疑似李天一的书法作品
日前有网友曝出李天一的个人资料,里面提及李天一8岁学书法,称其“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曾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此外,网上也曝出了多张李天一的书法作品。从留言可以看到,有网友称赞“写得相当了得”,也有网友称“艺术和道德是两个层面”,并对李天一后来走上歪路表示可惜。(8月11日《海峡都市报》)
李天一的书法,如网友所说,确实是让人“惊呆了!”其实,李天一的才华,何止书法,钢琴、唱歌也有着不错的水准。而这或有天赋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当然还是李天一有着别的家庭难以企及的教育条件。比如留学美国,比如打冰球,这当然不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所玩得起的。
显然,李天一父母对于儿子的教育,可以说是不计成本,李天一的才华也确实早早地得到了“开发”,从这个角度,教育是有成效的,然而,李天一父母恰恰忽略了最基本的教育,也就为人品质的教育。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所说:“教育过程首先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而于李天一,教育过程显然并没有首先成为精神成长的过程。
实际上,这于现在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在北大燕园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作家宗璞,就曾对自己在北大校园内看到的乱扔垃圾、践踏草地、虐待树木等不文明现象忍无可忍,愤然投书北大校刊,建议“每学年开始,新生必须上一门爱护校园课。”否则,专业技能上可以出类拔萃,而公共品德、文明修养虽经过了高等教育,依然没有及格,就如李天一,写得一手好字,但并不“字如其人”。
身处文明社会,技能缺乏素质的支撑,无论于自己还是于社会,终究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许多似乎是“高素质”的人才自毁前程的前车之鉴,已实在太多。而文明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三代官宦,乃知穿衣吃饭”,从来都是可以速成一个专业人才,却不可能速成一个绅士淑女。如李天一,字可以“写得相当了得”,品行却劣迹斑斑。
营造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显然比让孩子学一点技能更重要,实际上也更难。现在大人对孩子的爱,除了生活的无微不至,无不体现在让孩子早早地出人头地。而实际上,如李天一,这不过是对孩子的一种加害。现在,这于李双江夫妇,已经悔之已晚。能写出“惊呆了”的书法作品,却成了“局子”里的“常客”,显然不失为值得警醒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