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6日燕赵都市报
钱夙伟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调侃、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一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微博中收罗的32条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大多为恶搞、调侃甚至攻击性语言的内容。
曾有一项调查,在一个小学高年级班级,70多个同学,竟然有一半以上会吟唱诸如此类的“灰色童谣”。“灰色童谣”为什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说是因为“很好玩,很搞笑,很时髦”。确实,这些“灰色童谣”大多改编自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诗词或流行的歌曲,一是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二是俏皮幽默有趣,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乐趣;三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和苦闷,引起了共鸣。比如“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显然是应试教育重压之下他们的无奈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然,因为缺乏引导,这种学生自编和传唱的“灰色童谣”,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庸俗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东西,比如“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将一首优美的诗歌糟蹋得庸俗不堪。
如此“灰色童谣”的潜移默化,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置于这样一种低俗的文化氛围之中,还可能侵蚀孩子的心灵,导致审美取向上的扭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童谣,可以说是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诵,好的童谣能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一直到这些“灰色童谣”泛滥的时候,我们才尴尬地发现,如今还有不“灰色”的童谣吗?比如“灰色童谣”引发“怀旧潮”,比如现在一些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中,孩子们竟然还在唱着“你拍一,我拍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样老掉牙的童谣,就颇具讽刺意味。“灰色童谣”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孩子们的精神文化阵地,已然处于一种失控失守的状态,比如孩子们没有不“灰色”的童谣可唱,又怎么能阻止“灰色童谣”的乘虚而入?显然,为孩子们创作和提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养料,已是大人们,尤其是教育和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灰色童谣”现象值得关注
2013年2月26日浙江工人日报>工论
钱夙伟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调侃、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一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微博中收罗的32条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大多为恶搞、调侃甚至攻击性语言的内容。
曾有一项调查,在一个小学高年级班级,70多个同学,竟然有一半以上会吟唱诸如此类的“灰色童谣”。“灰色童谣”为什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说是因为“很好玩,很搞笑,很时髦”。确实,这些“灰色童谣”大多改编自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诗词或流行的歌曲,一是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二是俏皮幽默有趣,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乐趣。三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和苦闷,引起他们的共鸣。比如“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显然是应试教育重压之下他们的无奈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然,因为缺乏引导,这种学生自编和传唱的“灰色童谣”,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庸俗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东西,比如“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将一首优美的诗歌糟蹋得庸俗不堪,而“你是老鼠我是猫,你是书本我是书包。今晚饭钱你来掏”更是一种以强凌弱的低俗境界。
如此“灰色童谣”的潜移默化,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置于这样一种低俗的文化氛围之中,还可能侵蚀孩子的心灵,导致审美取向上的扭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灰色童谣”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孩子们的精神文化阵地,已然处于一种失控失守的状态,比如孩子们没有不“灰色”的童谣可唱,又怎么能阻止“灰色童谣”的乘虚而入?显然,为孩子们创作和提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养料,已是大人们,尤其是教育和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还有不“灰色”的童谣吗
2013年2月25日武汉晨报
钱夙伟(职员)
本报昨日报道,“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调侃、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一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微博中收罗的32条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大多为恶搞、调侃甚至攻击性语言的内容。
因为缺乏引导,这种学生自编和传唱的“灰色童谣”,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庸俗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东西。如此“灰色童谣”的潜移默化,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置于这样一种低俗的文化氛围之中,还可能侵蚀孩子的心灵,导致审美取向上的扭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童谣,可以说是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诵,好的童谣能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一直到这些“灰色童谣”泛滥的时候,我们才尴尬地发现,如今还有不“灰色”的童谣吗?“灰色童谣”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孩子们的精神文化阵地,已然处于一种失控失守的状态,比如孩子们没有不“灰色”的童谣可唱,又怎么能阻止“灰色童谣”的乘虚而入?显然,为孩子们创作和提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养料,已是大人们,尤其是教育和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