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10月3日澳門日報
錢夙偉
中秋前夕,北京金一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多款用眞金白銀製造的月餠。銀月餠賣得最好,“企業、單位都有買上千套的”;價格最貴的黃金月餠,售價為四萬七千六百二十元/套的“國寳中秋”,北京限量二千套,節日前只剩下一套了”。金銀月餠多為政府機關送禮用。
一般金銀製品,或具有紀念意義,如各種特定含義的紀念幣,或具有飾品功能,如形狀各異的首飾,或具有保値投資價値。而這金銀“月餠”雖然說是金銀飾品,但如此一個月餠形狀,與“飾品”實在相去甚遠。而紀念意義,在中秋節前推出,或可能搭得上邊,但中秋年年過,十五的月亮不分今夕何夕一樣圓,何以就要以“金銀月餠”來“紀念”?至於用於保値投資,則又何須鑄成一個月餠的形狀?
顯然,“金銀月餠”不是普通的消費品,這不過是“天價”月餠的“升級版”。當搭配以各種奢華商品的“腐敗月餠”被叫停,而另一方面送禮價碼又不斷推高,推出眞金白銀造的月餠,也就“順理成章”。而商品屬性旣是金銀飾品,自然可以“規避”“天價月餠”的干預,這將是多麼符合時令的“饋贈佳品”!無疑,“眞金白銀造月餠”的觸目驚心,在於腐敗的“與時俱進”。
無疑,“眞金白銀造月餠”凸現出全社會對腐敗的麻木。其一,商人們總是在千方百計地迎合着腐敗的“需求”。其二,“眞金白銀月餠”的持續旺銷,表明腐敗的“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而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當這種穿着“禮品”外衣的腐敗一步步地“合法化”,監督卻又是如此地軟弱、滯後、被動和缺位,顯然,當無數貪官,一邊笑納着“眞金白銀月餠”,一邊不必付出任何代價。首先需要追究的,正是監管部門的麻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