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姨”是为人师者的标杆
(2011-06-27 08:09:38)
标签:
宿管员横幅香港大学贵州民族学院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1-06-27 黔中早报
钱夙伟(浙江湖州 职员)
据报道,“很多大四的师兄师姐都喜欢聚在陈阿姨这里聊聊天,能听出大家依依不舍的话语,有人离开后,陈阿姨也在偷偷抹泪。”这样的关系,显然是因为感情长期的日积月累。一位宿管员,与大学生们无论年龄还是文化,应该有着巨大的代沟,却能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靠的正是真情。某种意义上,真情是最大的感化和教育的力量。
这位陈阿姨让人想起了香港大学的“扫地老太”,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袁苏妹。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以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同样,陈阿姨以及无数像她那样的宿管员们,也当之无愧成为对学生颇具影响力的“编外教师”。
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处世。而这首先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又对学生一腔真情。陈阿姨们不是老师,但无疑为老师们树立了一个为人师者的标杆。也因此,这条横幅让学生们感动,但也更应该让老师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