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浙江工人日报>工论
钱夙伟
11月以来,600多条新闻的标题里用了网络热词“给力”,“给力”的红,到本月10日“登峰造极”。当天,一向严肃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用了“给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短短8个字,一下子就成为网上、办公室、课堂、街巷话题的焦点。“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更成了一桩标志性事件。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原标题是《“文化强省”看江苏》,“给力”系年轻编辑所拟。显然,于原来平淡呆板的题目,这几乎是起死回生的“给力”。这其实正体现了网络热词的基本特点,比如往往言简意骇,有时甚至只是个符号,就可表达出无限的意涵。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无疑,网络热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其实也是形势使然。
但是,网络新词也应用其所用,并不是时髦的标签,可以要贴就贴,否则,为用而用,乃至一味跟风,也让人讨厌。比如,在一些论坛上,部分网友已表现出不堪“给力”骚扰、厌烦“给力”之意。“天哪,怎么铺天盖地到处是‘给力’。‘给力’或许很快就‘不给力’了吧。”确实,中国文字如此丰富,只盯着几个网络热词,只能让语言枯燥贫乏面目可憎,而这本身就有悖网络新词的本旨。
而且,“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并非就是网络新词大举进入“现实”乃至滥用的通行证。既是文字,总是用于表达意思、交流感情的工具,总要让人明白,因此,即使是网络语词,也要有一定的游戏规则。而现在的有些词语,显然已经突破了规矩,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比如“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居然可以写成“1切斗4幻j,↓b倒挖d!”如果不是存心让人看不懂,简直就是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而这显然有糟蹋祖国语言文字之嫌。
令人堪忧的是,这样的网络新词,成了不少网民“个性”的标榜,不仅网上大量使用,还印进图书,“入侵”校园,扩散社会。而青少年如此熏染之下,难免影响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不否认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词,有一部分经过时间的过滤,约定俗成后为社会所通用,但是,如果一味以所谓“冲击力”取胜,并在网络上几乎是恶性膨胀般地催生冷门怪词,必然影响到汉语的规范使用。因此,固然如专家所说,“给力”等网络热词,丰富了我们的用语,淘汰了那些陈旧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更能反映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为了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给力”的“登峰造极”,也不能成为网络新词滥用的通行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