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2010-10-15 17:28:33)
标签:

中国

诺奖

诺贝尔奖

科研论文

杂谈

分类: 时评

2010-10-15江淮晨报
http://img.hf365.com/0/10/16/75/10167548_989280.jpg

    编者按:每年这个季节,就会如周期性病毒般准时发作一次。这种症状的表现多种多样,各种情愫纠结于心。有人会因为中国的科技和文学无法进入西方文明视野被认同而发牢骚,甚至要重新创设一个奖项取而代之,云云。也有人会从国外教育体制、科研环境鼓励原创性研究而对国内教育体制提出批评,要求改革现有体制。其实,拿不拿得到一个诺贝尔奖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在“诺奖”被赋予过多非科学研究意义的情况下,但是,如何通过“诺奖”来观照中国的问题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我们太过急功近利

□钱夙伟  

 
    如果说“诺奖”是塔尖,至少现在应该有一个雄厚稳固的塔座。而让人汗颜的是,眼下,国内科研领域普遍急功近利,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过于看重量化考核,忽视质量,造成大量的学术泡沫。

    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其中有无目前已司空见惯的抄袭剽窃作假暂且不论。数量与质量如此不正常的反差,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只是为了以此出名,作为获奖和晋升垫脚石的目的一达到,“成果”有无实际价值当然已无关紧要。

    而于“诺奖”得主,一个显著的共性,几乎都是执着于科学的探索,并潜心献身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比如2005年物理学奖的三位得主,昔日都是少年天才,到得奖时,最年长的一位已是80高龄。他们毕一生之功的基础物理学研究,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如今天为人类带来巨大恩惠的全球定位技术、精确时钟系统等都蕴含着他们的努力。

    由此看来我们始终与诺奖无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之一,恐怕就是不少科学研究掺入了太多的急功近利的目的。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以“诺奖”为目标,以“诺奖”为目标,也许只会渐行渐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