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伽日知錄》1-10(于伽編著)

(2017-08-21 21:12:26)
标签:

杂谈

《于伽日知錄》1-10(于伽編著)

1、「四書」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原本給「四書」排的順序,由淺入深,先後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2、《孟子》的思想核心是「心性」二字。簡單來說即是:培植自己的心靈,就可以由內而外地影響世界。心性,即性情、性格。中國古典哲學範疇,指「心」和「性」。 孟子 「盡心知性,盡性知天」之說之後,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都是這個理論的翻版再造。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3、孔子一生以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勿必」的意思是指對事情不能絕對肯定。所謂事無絕對,一分為二,才是正確的。「勿固」的意思就是不能拘泥固執,一味地固執,只能使自己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勿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為是。——《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4、「與人為善」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醜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與:偕同之意;為:做;善:好事。原意指偕同別人一道做好事行善。也就是說,看到別人做善事時,要予以幫助。《了凡四訓》中把「與人為善」列為「隨緣濟眾」的十個方面的第一個。——《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5、吃素和吃齋是完全不同的。吃素是不吃葷辛菜,葷菜包括雞蛋等一切肉類葷菜,辛菜就是指韭菜等五種帶刺激性的辛菜。吃齋則是宗教術語,對於佛教來說,吃齋主要是講過午不食,吃的內容是什麼則無所謂。不管是吃素也罷,吃葷也罷,只要是過午不食就算是吃齋了。吃齋對於佛教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是佛教徒必須遵守的戒律。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吃齋,他們也是很重視吃齋的。——《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6、有一位建築評論家說過,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7、人生的快樂有三級:初級的快樂是肉體的快樂,那便是飽、暖、物、欲;中級的快樂是精神的快樂,那便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游走天下;高級的快樂是靈魂的快樂,那便是付出、奉獻,讓他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快樂!——《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8、在《內經》里,凡是治病的藥都叫毒藥,不只是砒霜、汞銀叫毒藥。為什麼呢?中醫對於疾病與健康的界限,在學術上的劃分是很清晰的,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言:「平人者,不病也。」所謂「平人」就是沒有偏的人,平是「中正平和」的平,平人必然身體是調和的,所以沒有病。反過來,「非平人」,就是有偏的人,就會有病。既然有偏的人就會有病,那怎麼將有偏的人重新調治到不偏的狀態呢?中醫所用的方法是「以偏糾偏」,或「以偏救弊」。所以就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這類治療原則,以之來使機體恢復到平人的狀態。因此,中醫治病的藥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要麼偏寒要麼偏熱,要麼偏溫要麼偏涼,要麼偏上要麼偏下,要麼偏左要麼偏右,而這個偏性古人就稱之為毒。——《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9、平庸的人只有一條命,叫性命;優秀的人有兩條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則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們分別代表著生存、生活和責任。——《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10、"禪"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學會去觀察自己生滅起來的念頭。觀察自己的念頭,不控制它,不拒絕它,只是「看到」自己念頭的生滅。我們都知道,佛學把這個東西稱為「觀」,「觀」不僅僅是看,而是全然的覺察。——《于伽日知錄》(于伽編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