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365、阴瑜伽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哈他瑜伽之外,另外一个源头是中国的道瑜伽。其实中华文化的底子就是道家的内容。同样,在诸子百家中,都涉及到精气神的内容,而神是统帅形和气的。—《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66、阴瑜伽里有一个蛙式。成语“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正所谓: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67、在阴瑜伽的体式保持时,要要集中精神,“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杂念来了,要有觉悟放下,不能去攀缘。当然,这有许多方法去对治,比如,当觉得杂念不好控制,也可以睁开眼睛,眼睛是慧剑,叫慧剑斩乱魔。—《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68、阴瑜伽大多是坐姿。古人讲,“根本大道不是坐,但须从坐来入道”。这个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规律。—《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69、阴瑜伽是松静。松中有静,静中有松。—《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70、善养气者为阴瑜伽。内气充足,自然五脏充实,筋骨皮肉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不用受肢体劳苦,而得养生之秒。—《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71、我们平常也在不断的和自然有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只是我们不能更清晰的感觉到。曹操的《陌上桑》中:“绝人事,游浑元”,就是讲在练功,排除人事的干扰,体会和宇宙虚空浑元(混元)气的变化。—《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72、《黄帝内经》中讲:“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讲的也是在主动的修行,在一定境界时,游行于天地之间,对天地之间,对宇宙日月星辰的分布,都会有相当的认识。—《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73、在阴瑜伽中去体会美。美,是静下来做自己。—《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
374、虽然阴瑜伽源自印度,提倡在欧美,我们却在中国的道家文化中找到了阴瑜伽的根。—《阴瑜伽絮语》(于伽编著)第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