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瑜伽与中国道家文化(于伽)

(2017-06-11 19:56:16)
标签:

杂谈

印度瑜伽与中国道家文化(于伽)

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和瑜伽的“梵我合一”

“瑜伽”(योग)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身方法。

事实上,中文中有一个与瑜伽确切的相似词:“道”,“道”可以形象地解释瑜伽。因此,瑜伽实际是个体和神性联结的道路;是人和自然、社会和谐的道路。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无所不容,不所不包,和谐统一等。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季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唐朝时,瑜伽一词首次在我国佛典译文中出现,而释曰“相应”,义为“契合至真之道”。后来玄奘法师将其翻译成为“瑜伽”,有“连接”、“结合”“合一”的意思。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印度古语有云:世上有两种超越太阳轨道(获得永恒)的方式,一是在瑜伽中离弃世间;二是在战场上委弃身体。这其实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有所契合,例如道教的“功德成神”说,与儒家的“忠烈祠”信仰。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而瑜伽也有悲观色彩。

二、道家的“一”与瑜伽的“不二”

道家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 “道” 当作世界的本原,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万物从“道”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而“道”自身则是永恒存在的。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老子认为是三(三才)生万物;孔子认为是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瑜伽里有物质三德(属性)

三、道家的“精神专一”与瑜伽的“三摩地”

"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西汉太史令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四、道家的“无为”与瑜伽的Karma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业瑜伽,梵文为Karma Yoga,又译作羯磨。

业瑜伽的目的是“行动的彻底自由”通过“有为”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

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职责和生活规范,这就是Dharma(达摩),也即“法”。

五、道家的“柔”和瑜伽的

贵柔学说这是道家哲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柔弱是“道”的作用,以此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及以少胜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策略原则。

六、老子的“三宝”与瑜伽的“慈悲”

给人们带来安乐叫慈,帮人们消除痛苦叫悲。

人性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

《说文解字》曰:慈,爱也。从心,兹(cí)声。

兹的意思是草木茂盛,兹与心合起来的意思是有帮助人茁壮起来之心。

本义:有助人之心。

慈善事业

七、道家的“为道日损”瑜伽的“舍”

八、道家和瑜伽都强调“知足”

《道德经》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满足,进而追求,定招灾祸。知其足,不追求,安于所得,无为无德,反而常常满足。知足才能避免灾祸,才能全生保身。

《道德经》又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瑜伽经》2.32洁净、知足、苦行、研读经典和敬神构成奉行。

《瑜伽经》2.42于知足,获得至上喜悦。

所以道家与瑜伽都强调“知足者富,知足常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