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一月《于伽師徒共背經典》(41-44)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41)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难与共,而死于安乐也。"
——于伽節選自《孟子•告子篇》(孟子)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42)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于伽節選自《人間詞話•三境界》(王國維)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43)
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褔悠悠。
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于伽選自《警世詩》(唐寅)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44)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當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于伽節選自《佛遺教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