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瑜伽之心》读后感(蕾蕾)
五月参与了「ૐ于伽師徒每月共讀一本書」活动,阅读了于伽师父推荐的《瑜伽之心》(T.K.V.徳悉卡查著)。
阅读《瑜伽之心》时,和打坐一样宁静,和冥想一样能带来更深层次的观照;念念不舍地合起《瑜伽之心》,会又忍不住打开来看看其中的某段“延伸讨论”,抑或尝试拼读克瑞斯那玛查亚的偈颂。
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本书作者德斯卡查尔传承其父克瑞斯那玛查亚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的瑜伽精髓,而书中也谈到克瑞斯那玛查亚常常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我的,一切皆来自我的上师和神”。谦虚是明净之人的特质之一,无须向任何人证明什么,而又为无明之人点燃心中的圣火,指出前行的方向。
双手捧读《瑜伽之心》,仿若打坐时目观神像,为我注入能量。以前我会为喜爱瑜伽好奇瑜伽的人介绍:瑜伽是一种联结,身心灵合一,与宇宙合一。而现在我读到更多的涵义:瑜伽是一种联结合一,是获得先前未获得的力量和智慧,是全然专注于当下的行动,是与神合一。
以前我常鼓励那些韧带不好、力量弱或者带有病痛的修习者,观察身体的反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去停留,去坚持。现在我读到更深的意义:个体化的瑜伽,不仅仅停留在体式,也可以是打坐、冥想,可以是研读《瑜伽经》或者其他经典,可以是感受和调节呼吸…没有心识的状态就叫瑜伽。
以前我会提醒自己和那些比较好强的瑜伽修习者,瑜伽不是杂技,不是表演,不能执着于体式。现在我能在书中读到更为深刻的支撑:体位法的两个重要特质是“住”与“乐”,住是稳定与警觉,乐是在某种姿势里保持舒适的能力,在同时感觉到警觉而无压力时,在充足而有节奏的呼吸里,让呼吸、动作与心识合而为一,才算完成了瑜伽的原则。
没有人比自己对自己更感兴趣,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自由,而瑜伽则有助于我们的独立。通过瑜伽的修习,唤醒心中纯粹的意识,让心识变得清明,就能经验到内在的安宁与平静,并能感知到更多的东西。通过瑜伽八支的修习,达到瑜伽的终极目标:永远正确地观察事物,因此也绝不做出往后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只要会呼吸,就可以练习瑜伽”。瑜伽,不仅仅是在瑜伽垫上,还在生活里的每一处,与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抑或一个人的分分秒秒。保持一颗没有杂念的瑜伽之心去行动。行动必留下痕迹,只要行动终会有收获。从瑜伽而来的收获,是一个更为平静,不沉重,也不躁动的生命。
最后要感谢恩师,于伽师父!我相信与师父的机缘亦是上天的恩赐,让我不再徘徊,为我打开瑜伽智慧之门,指引我进入深度瑜伽!








前一篇:《解字說文4—慾》(于伽講解)
后一篇:打坐心得(山西河冿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