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伽的读博笔记(9)

(2007-12-20 10:54:26)
标签:

瑜伽文摘

分类: 博文观止:瑜伽文摘
    爱上yoga或许是个意外,坚持习练则是一个决定。祖宾老师带着一种火热的宁静,让你的决定慢慢变得深刻起来。

    1、  找到根的感觉

  依旧是山式。

  怎么还是从山式开始呢?Max说道:“下次你吃冰淇淋时再问我这个问题。”

  山式,不仅仅是站立,更是用思想来探索身体。

  首先,我们要找到根。

  树有根,若连根拔起,树必死无疑。

  Asana也有根,若无根,这个体式便无品质。

  那么,山式的根在哪儿呢?

  很自然,是两脚。

  可是为何常站着的人经常说的是腰痛或膝盖疼痛,却很少有人说脚痛?

  那么就先从根上解决问题。

  十个脚趾张开,不但是为了平均分配重量,也是为了唤醒你全身的细胞—包括这微小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部分。脚的外侧要平行。

  平日里,我们总是把重量放在膝盖上,那么现在,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或是将觉知放一点到这个部位。将膝上提而非后推。

  大腿内旋,但旋腿不旋膝,你要看到膝盖依然朝向正前方。

  髋部两侧的肌肉向上提。

  初学者可将腿分开与髋同宽。若找不到大腿用力的感觉,你可以试着在两腿之间夹块砖.

  是的,就是山式。你是让自己停留在站立的姿势上doing nothing at all,还是调动所有的意识力,让内在连结?后者才是yoga的定义。 

 
五十八、瑜伽发展年表吕玮克

印度河文明                                       西元前2500年至前1500

吠陀时期开始                                     西元前1500

《梨俱吠陀》出现                                 西元前1500年至前1200

《吠陀经》盛行                                   西元前1200年至前500

佛教创始,释迦牟尼                               西元前600年至前500

《奥义书》书成,吠陀时期结束                     西元前600年至前300

帕坦迦利有系统的编撰梵文法典                     西元前500

《摩诃婆罗多》(连同《薄伽梵歌》篇章部分)的撰写

重要发展:一神论发展成虔诚崇拜信仰趋势,

特别是毗湿奴、湿婆、提毗女神;

此后才有自帕坦迦利《瑜伽经》中发展而来的印度神祗  西元前500年至前300

帕坦迦利《瑜伽经》撰写(约西元前200年)           西元前200年至800

 
 
    你的身体弥足珍贵,是你用以觉醒的工具,宜善加对待。——释迦牟尼

 

    瑜伽的练习就是:籍由改变你的姿势,引导意识进入你的身体内。当姿势改变后,自然会牵动自发性的意识转换。这便完成了循环效应。 

    唤醒身体:

    Asana在瑜伽中指的是“姿势”或“体位法”,就是让你通过有意识的摆出姿势,使身体的意识活跃起来。梵文的意思是“座位”,瑜伽就是练习有意识的选择你想要的座位。在某个层面来说,是你为了自己的身体展现出姿势,暗示着你终究要在生命中去选择每一个生命姿态以展现自我。于是,瑜伽就成为让自己更有意识的选择的练习,好让选择的结果都能导向喜乐。

    业力法则的本质,是运用身体的觉察,做出对因果循环正确的选择。学着信任自己的身体所发出的回应,便能促进自己的能力,做出在生命中有利于业报的选择。 

     瑜伽姿势的练习能够促进身心整合:

    1. 瑜伽姿势可以让你意识到身体所发出的讯号,好让你能够更准确的认识这些讯号。人类很容易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内心,而对身体失去觉察。身体正传送它所需要的讯号,担心却因忙碌而忽略了这些讯号。瑜伽练习能帮助你祛除内心的噪音,专心于身体所要传达的讯息。

    2. 规律练习这些姿势,将提升你一般身体上于情绪上的舒适感。帮助身体解除障碍物,让身体的能量健康畅通,让你能够觉察到身体细微的舒适或不适感,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瑜伽不是竞赛运动,瑜伽的目的是增进身心灵间的连结,精准的姿势在身心的整合中只是第二个序位。在动作与动作之间作变换时,保持全然专注,缓慢的进入动作并超越身体的限制。摘自《七日修心法》

 

六十、用声音打通经络(韩林强(Yogic)

    消除疲劳的音乐:维尔第的大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弦乐《大海》和海顿的组曲《水上音乐》等。

  消除焦躁不安的音乐: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G小调)、圣·桑的交响诗《死亡舞蹈》和斯特拉夫斯基的芭蕾舞组曲《火鸟组曲》的第一乐章。

  治疗忧郁症的音乐:西贝柳斯的《悲痛圆舞曲》、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和《剧场的管理人》、德彪西的管弦乐组曲《大海》   

  治疗失眠的音乐: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奏鸣曲《梦》。 

  治疗高血压的音乐:贝多芬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

  治疗肠胃失调的音乐:巴赫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缓解压力的音乐:艾尔加的《威风凛凛》、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治疗便秘的音乐:莫扎特的《小步舞曲》、肖邦的《马祖卡舞曲》。 

    治疗头痛的音乐:格什文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贝多芬的《A大调抒情小夜曲》。

    治疗神经衰弱的音乐:肖邦的《夜曲》、比才的《卡门小组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音乐是瑜伽的一种 [译编]

    真正的音乐不是为了财富,

        不是为了荣誉,

        或者甚至不是为了思想的愉悦,

        它是瑜伽的一种,

        一条证悟与拯救的途径,

        净化你的思想和心灵

        给予你健康长寿!

                            ——— 阿里阿卡巴卡汉(Ali Akhar Khan)

        对于我们来说,

        音乐就像食物, 

        当你需要它时,

        你不必要解释为什么,

        国为它是生命要素。

                            ——— 阿里阿卡巴卡汉(Ali Akhar Khan)

 

六十一、瑜伽教师的三种品质(俞亮)

    自信、清晰和慈悲是一个瑜伽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 B. K. S. 艾扬格 

一、自信

一个瑜伽教师的力量并非来自自己,并非来自身体的技巧和力量、外表、口才或证书,而是来自他(她)和所传达的瑜伽知识传统和源泉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一个教师能成为古老瑜伽智慧的代言人,他自然就能获得足够的自信。当我们说到传统和知识时是指对瑜伽完整全面的理解。《瑜伽经》的作者帕檀伽里把瑜伽比喻成有八片花瓣的莲花:1)持戒、2)精进、3)体位、4)调息、5)制感、6)专注、7)冥想、8)神定。虽然目前体位练习几乎成了瑜伽练习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始终记住体位练习只是那八片花瓣中的一片而已,其目的是让我们理解其他花瓣进而看清整朵莲花的全貌和意义之所在。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其他花瓣,其实我们也没有很好地理解体位这片花瓣,因为那只是一个局部,而局部只有在一个整体中才能获得它真实的意义。例如,如果你从来不知道汽车是什么和干什么用的,也就无法向你很好地解释轮胎是什么和干什么用的。因此,只有这种“全面的理解”才会给一个瑜伽教师带来真正的自信和教学时平和的心态,即使你无法在课堂上传达所有你了解知识,但那种知识仍然会因为你的“临在”而弥漫在课堂上而被学生们直接感受到。无论你是什么风格的教师,无论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也无论你擅长教什么和面对怎样的学生,如果你认定瑜伽的目的首先是体验心灵的净化和平和,你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和健康的心态。你知道你不需要刻意地取悦所有人,你会自然地吸引那些有同样追求的学生,因为纯洁和平和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缺乏和珍贵的东西。 

一个瑜伽教师的自信会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支持,如果他(她)懂得如何“献身”于这三者并学会“凝神谛听”的艺术的话。

1)你的老师(guru)。你始终谦卑地向你自己的老师学习,无论是一个还是多个;

2)前辈的瑜伽圣哲们和大师们的教导(sadhu)。了解他们在瑜伽中的领悟、修为和心态;

3)经典(sastra)。这意味着你去阅读和理解所有瑜伽练习或教学背后的哲学和核心内容。

你的老师监督着你并帮助你解决实际的问题;瑜伽前辈们鼓励并向你提供灵感;经典是你的信息库、内心的资源和这条道路上永远的伴侣。 

二、清晰

1)你很明确你在教什么和要达到什么效果。

在课堂上教得清楚而透彻的简单的内容,要远远好过繁多但不明确透彻的内容。不要在一堂课上给自己和学生提出太多太苛刻的要求而使身心都无所适从或疲惫不堪,在上课前你必须很清楚你今天这堂课的主旨、核心和要针对的问题是什么,但同时又要保留调整的余地。你要能够牢牢地抓住那些动人的瞬间和“此在”的觉悟。你备课的结果是应该培养出一种明确的、渴望分享的激情,但同时不要太执着于细节,因为很有可能会由于天气,对象和时间等等外在因素你不能完全执行你备课的内容。你的主题可以来自你上一次课所教内容的延续、变化、重复或深入——也就是你大致的一个教学内容的提纲,或来自于你最近在阅读或练习中获得的最新的心得体会,(养成在课前阅读的习惯)如果你始终在不断学习和阅读,始终保持着你在瑜伽中最宝贵的追求和热情,你的教学将会始终充满活力、喜悦和新鲜感。作为一个好的教师你并不需要不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如果你教的每个细小内容都是你心之所感所悟,你就能教得真切而清晰,你就能打动你的学生。

2)你能够用简洁明确的方法准确地传达瑜伽的内容。

你必须经历一个把自己转变为传达工具的过程,也就是专业的瑜伽教师培训和在教学中长期的磨炼。没有任何人能从一个好的瑜伽学生马上变成一个好的瑜伽教师。这是一个从接受者到给于者的完全不同的角色转换。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特殊的训练,连一个普通的幼师都需要经历四年的培训,凭什么你认为在一个月的教师培训以后你就应该是一个教师了呢。当然,如果你天生具有表达的天赋和当教师的倾向,这个过程就能顺利地完成。瑜伽教师培训真正起作用的是给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和让你看清瑜伽这条道路的蓝图。再好的培训者也只能展示给你他的东西,但只有你自己的修为才能真正帮助你自己发现你自己的能力之所在。你得学会在教学时运用以下三种表达技巧:

1,你的身体——肢体语言;

2,你的口头语言;

3,你的精神——你的精微的能量语言(指你的临在本身带给别人的感受)。

这三种语言的清晰度和效果反映的是你自己内在的力度、沉静、平衡、纯粹、透彻和完美。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你自己的修为。除非你先成为一个好的瑜伽士,你无法成为一个好的瑜伽教师。 

三、慈悲

如果作为瑜伽教师你的目的是服务你的学生,如果你的快乐是用你的知识和技巧去帮助别人,你就在接近慈悲,而真正的慈悲就是智慧本身。智慧就是付诸于实际生活中的哲学。这意味着根据学生能接受的程度而相应地教授正确的瑜伽原则。瑜伽教师工作的核心就是祛除痛苦(身体的和心灵的)和分享灵性的喜悦。因此应该小心你的教学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痛苦”。瑜伽教学既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也不是他(她)和学生的共同练习,而是教师通过引导、协助学生获得自身潜能的认识和对喜悦本质的体验的过程。瑜伽教学的核心是“心的转变和净化”。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痛苦是对自我的愚昧,因此最大的慈悲就是帮助别人认识真正自我的本质、价值和潜能,从而摆脱因愚昧(avidya)而产生的种种痛苦和挣扎。只要一个教师的教学仍不以这为前提,就不可能是慈悲的。对一个真正的瑜伽士来说,他(她)已看清痛苦的根源是内心的愚昧,而非命运和他人的过失。愚昧是可以通过净化摆脱的,《瑜伽经》列出了这些造成痛苦的愚昧的表现:

1)asmita,假我。指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狭隘的、错误的对自我的概念之中而限制了对其他更高生命境界的体验和快乐。

2)raga,对享乐的迷恋、执着和贪婪。

3)dvesa,因痛苦的记忆而造成的回避和排斥。

4)abhinivesa,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对死亡的恐惧。

真正的瑜伽练习会带来身体和生命力的净化,净化会带来觉知力、觉知力会带来精神的活力和精微感,精微感会带来自我认识的深度,深度会带来沉着、弃绝和奉献,奉献会带来爱、谦卑和服务服务会带来恩赐和祝福,而恩会带来灵魂的喜悦和完美——那种超越时间的灵性生命,挣脱了假我和束缚——智慧永恒的存在。

 

六十二、瑜珈的发展历程(瑜珈爱好者)

    瑜珈是梵文”YoGa”一詞的譯。這個詞在印度最早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已多次出現。這個詞具有軛(給牛馬上駕具)及獲得神通力等多種內在相關的含義。到了印度古文法學家波尼尼的時代,瑜伽一詞具有了專門修行法門的意象。隨着瑜伽作為修行法門而愈益發達,它以後又具有了結合、合一、融合、統一等含義。古印度人認為人的慾望發動時,有如脫韁烈馬,唯以控制,制服烈馬必須有高超的技巧。因此,原本用於駕馭牛馬的瑜伽,乃轉而為控制人思想的修行法門。
  經過現代的考古證明,早在西元前3000多年的印度河文明中,就有了瑜伽的實踐。後來阿里安人進入了印度河流域,並與當地土著結合,也吸收和傳承了瑜伽,做為他們宗教實踐的重要修行之一,但真正將瑜伽發揚光大並傳承下來的,主要還是游離於當時正統的婆羅門社會以外的自由思想家的流浪的哲人伊耳,他們包括瑜伽行者、苦行者、聖者、祖師、先知和森林哲學家。透過他們的長期堅持與發展,瑜伽行法深深地進入印度社會的各個階層去了。
  到西元前 6 至西元前 5 世紀,新興的佛教也充分吸收了瑜伽,作為其宗教修行的法門,後來佛教大乘和密宗都強調和發展了瑜伽的修行法。
現代學者將瑜伽分為三個時期:
    一、前古典時期:
  由西元前 5000 年開始,直到 《犁俱吠陀 》 的出現為止,約有 3000 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時期:
  由西元前 1500 年《吠陀經》的出現,將瑜伽開始有系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更精確的記載瑜伽,到《薄伽梵歌》的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併行不悖。大約在西元前 300 年時,印度聖哲派坦佳里(pan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
    三、後古典時期: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印、身印、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
    四、現代瑜伽:
  19 世紀的“克須那摩却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溼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两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
  古時的瑜伽是修練靈魂的。是將“真正”的“我”由肉身的“我”中修練出來,去和永恆不變的“梵”結合為一。這樣,“我”可以脫離六道輪迴,達到三摩地的法喜之中。現代的瑜伽是修練身體的,經過瑜伽體位法的練習和呼吸法及靜坐,將身體的肌肉、骨骼及內分泌系統調節到最健康的位置,可使人青春不老且身心愉快。 

 

 

http://www.eygle.com/me/XiaoHui.Flower/021.jpg

                    

                   王小慧摄影作品:花之灵

 

I'll Be Home For Christma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