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老汉口风情越楚博游八极 |
中国民间独特奇异的婚恋习俗(本博原创)
(新浪博客人文/历史最热文章每日TOP50)
老汉口的墩子
历史上,汉口镇大部分原本是一片湖沼地带,泛称后湖。每到夏秋汛期,汉江与府河之水屯聚于此,酿成水灾。因而有“水涨千重浪,水退满湖荒”之说。为治后湖水患,汉阳府通判袁焻于明崇祯八年(1635)在汉口镇后面修了一道长堤,人称袁公堤,又名后湖堤。堤后有一条修堤取土形成水渠,因其盘绕如带,故名“玉带河”。夏秋水涨时,玉带河可以疏导汉江与府河之水,绕袁公堤至堤口注入长江。
后来堤上逐渐有人居住。在清道光时已经发展成一条街道,名曰堤街(即今长堤街与东堤街)。之后堤内与堤上人烟更加稠密,再也找不到建屋之处。人们纷纷选择玉带河以北地势较高之处,垒石堆土筑成墩、台,盖房居于其上,于是出现一个个以各种“墩、台”而名的新居民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口北郊主持修建了张公堤,进一步遏制水患,涸出大片湖地,因此到汉口北边,尤其是西北一带大小不一的墩子上居住的人便日益增多。
时代的变迁也带来地名的演变,一种是在新地名中保留了“墩”或“墩子”的字样。如硚口区的新墩一、二、三村,江汉区的长墩子巷等等。另一种则在新地名中已看不到“墩”字,如硚口区的宝丰二路,在1928年前原名孤义墩;江汉区的上、下牯牛洲,在20世纪40年代名叫钟家墩、石家墩、钱铺墩;江岸区的姑嫂树,在清代本名刘家墩……不一而足。尽管如此,直到1990年,在汉口仍然有大量以“墩”为地名的。计东西湖区35处,硚口区18处,江汉区11处,江岸区21处。以“台”为地名的,东西湖区51处,硚口区2处,江汉区1处。
最早在墩子上居住的,不少是武汉附近各县的移民。由江西移迁来的则更多,并且多来自瓦屑坝,可惜具体县名失传。这些地名有的是反映当地特点的,如东西湖区的老鸽墩,由于该处老鸽特多而得名。钥匙墩的取名是因为地形像钥匙;有的是一地同乡聚居的,故以原籍地名作墩名,如鄂城墩、阳逻墩;有的是聚族而居或某一姓氏居多,故以姓氏名墩,如易家墩、唐家墩、金家墩、高家台。据统计,当年各墩台按当地特点命名的有21处,以原籍地名为墩名的仅有4处,用64家姓氏为墩名的则多达114处。这也反映出汉口一地移民之家族观念重于地域观念的特点。
江岸区后湖乡境内曾有一个陈家墩,硚口区祝家墩北边及原华中橡胶厂附近,也先后有两个陈家墩。东西湖区也有两个陈家墩:分别位于径河农场与李家墩农场境内。张公堤外东西湖水产养殖场西北部有一个李家墩,径河农场境内也有一个李家墩。李家墩农场内,不仅有李家墩,还有小李家墩。根据清代《汉阳县志》记载:早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这个隶属汉津县(后改名汉阳县)的李家墩已经形成村落,居24户,105人。因此,在汉口众多的墩子中,它是有文献可考的最老的古墩。解放初期,它归汉阳县,1951年划归黄陂县,1957年东西湖围垦后,划归东湖区。在不到9年的时间里,一个墩子先后三次改变隶属关系。东西湖区围堤全长60公里,湖区总面积495平方公里,经过选址,东西湖大堤纪念碑恰巧竖在李家墩,足以说明它是在周边独领风骚的一块“宝地”。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名为《朱陈村》的诗;“徐州古丰县,有村名朱陈。……一村推两姓,世代为婚姻。”1000多年来,朱陈村的典故,为文人墨客广泛运用,甚至“朱陈”两字已成为两姓联姻的代称,与“秦晋”并列。江汉区的金陈墩则也有一段类似的掌故,说的是那里本来是邻近的两个墩子——金家墩与陈家墩,相传在100多年前,连续几代彼此通婚及结“回头亲”的不少,人口的增加导致房屋的增多,两个墩子终于连成一片。于是有“墩连墩,亲串亲,不是姓陈就姓金”之说。后来干脆改名为金陈墩。
历经300多年的沧桑巨变,汉口地区扩大了好多倍。到20世纪80年代,汉口凡是以“墩”为名的地方,或成烟囱林立的新兴工业区,或成楼房成群的住宅区,有的成了区片的泛称,人们再也看不到历史上荒凉湖地中分散的一个个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