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口风情》(4)
(新浪博客人文/历史最热文章每日TOP50)
老汉口的山货行
老汉口的沈家庙临近接驾嘴(今集稼嘴)码头,旧时这一带的山货行帮兼有汉水与长江中上游一带的两帮帮客。
沈家庙山货行行帮所经营的几百种山货中,最常见的有百余种,但主要是三大宗,即猪鬃、杂皮、生丝,且大部分出口,销售数量很大。猪鬃、杂皮两类中分目极细,山货商将猪毛分为二类,长的为鬃,短则曰毛,猪鬃又分黑鬃、白鬃,猪毛也分白毛、黑毛、花毛。鬃与毛价格相当悬殊,中等质量的猪鬃即与猪毛的价格相隔10倍,最长的猪鬃曾卖到3000多银元一担。白猪鬃大都用作牙刷料,黑猪鬃则主要出口。猪鬃以交易金额而言,约占整个山货流水额的七成以上,是山货行流水的最大宗。
杂皮中最畅销的有黄狼皮、家野兔皮、猪獾皮、狐皮、家野猫皮、獭皮等等。以狐皮、獭皮最值钱,黄狼次之。狐皮每张20银元左右,獭皮则以尺计,每尺值40银元。兔皮最贱,每张仅1毛钱左右。杂皮销量最大的要数狼皮与野兔皮,有时一家山货行一天就能卖出野兔皮几万张。狼皮以出口为大宗,大狼皮每张常年为4—6元,有时高到8元一张,主要用于制作皮衣与毛笔。每年春、冬两季,沈家庙山货行每天销售狼皮几千张,有时甚至过万张。
生丝以市两为论价单位,每两约3毛钱上下,主要是夏季的生意,与养蚕季节相联系。卖生丝的多系小本生意人,天门、沔阳一带人居多。天门人常肩挑一担像大黄桶般的大篾篓,冬天挑两篓野兔,夏天挑百十两黄丝,到沈家庙卖掉后,又从汉口买回两大篓煤油灯罩。山货帮常称他们是灯罩子客与鸡鸭客。但他们人数多,一批就是好几十上百人。
山货生意带有季节性,既与山货出产时期有关,也与农忙农闲相联系。一般秋冬与初春是旺季,其余则为淡季。销售杂皮多在旺季,销售生丝多在淡季,猪鬃则四季都有生意,但旺季生意更旺些。
沈家庙山货行帮与汉口一带的猪鬃号、杂皮号、丝行等行商关系密切。这些行商有的是畜产公司的“头脑”,有的是当时汉口英、美洋行的买办。山货行中先后以胡三泰与张福隆两家生意最为兴隆。胡三泰当时每天的经营流水常在拾万元以上,每天业务招待费用都需花五六百银元。张福隆鼎盛时期日经营流水亦达数万元之巨。至武汉解放前夕,沈家庙仍有山货行18家之多。
各山货行业务规模不一,设置也相异。较大的山货行除本人自任老板或经理外,还雇请“先生”、“小倌”、“杂员”五六人或七八人不等,规模小的则只请先生、小倌各一人,也有老板一个人“一末带十杂”的。此外,有的山货行还设有“分账先生”。所谓“分账先生”,即本人有一帮客路,但自身无行与资金,便附于某家山货行名下任分账先生。他本人拥有的客商到汉后,山货商品就在这家山货行销售,扣得的佣金则与这家老板平分秋色,各复员一半。分账先生平日膳食则由该山货行负担。
沈家庙山货行还一度树立起买卖公道的形象,当然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行帮中流行一句话:“卖客不来,生意垮台”,即所谓的“望天收”。因而山货行对联系、招待卖主格外用心,并不惜花费。他们经常给常客去信报告汉口山货行情,信件一发就是几十乃至上百封。每到旺季,有的山货行就会派专人出远门,以联系客商为主,兼收部分山货。客商到汉落栈后,老板则总要请他们吃馆子、看戏,或逛新市场。花费多少,常视贩运货物数量而定。每家山货行都设有许多房间、铺位,供给卖客食宿,并按同行议定的统一价格收取伙食费。
山货买卖的成交,主要由买卖双方出面,行老板从中撮合,价格议定后当面交货,由买主随身带走。晚间由行里派人到买方兑账,然而再回来登账,给卖主开付清单发票算钱。惟有猪鬃交易颇特殊。先是买卖双方出面,行老板拿着算盘给卖主开价,然后又用算盘给买主还价。但行老板却用算盘玩弄花样,如卖方开价16元,行老板却把算盘一摇一拨,买方一看算盘往往是每斤18或者20元;而买方还价14元时,行老板又将算盘拨至8元或10元,告诉卖方对方只出这个价。于是卖方再降点,买方稍添点儿,如此反复,价格就算议定了。此刻行方报出议价,称之为“响盘”。行方响盘后,买卖双方无异议,价格就算定了。接着再看下一笔货或另一客商的货,陆续成交。
如货物数量太多,则需另择场所协议。一般多在茶馆、酒馆、烟馆进行。沈家庙河街曾有临河、锦福两茶楼,就是专做山货行生意的,当年的山货生意至少有一半是在这里成交的。汉正街升基巷的景阳、大兴两家酒楼,还有一家烟馆,也是山货行与客商经常落脚之处。一般茶资多由行老板支付,酒楼与烟馆消费则由买方负担。因为行方需巴结卖主,不然就无客上门,买方则需巴结老板,不然就不易买到好货。货卖给谁,权力全在行老板手上。
通过在烟馆、酒楼将议价确定后,行老板回行栈将买方出价告诉卖方,如果客人愿卖就算成交。然后就由行里把货物送到猪鬃商那里。买主不随身带走货,就有作弊的机会。客家常将货分成两类,先看好的,后交坏的,这叫“走马换将”,有时还喷些水增加重量,行方与卖方一般是通的。客家作弊后,就会把货交给账房保管,这时老板又会瞒着客家再次作弊。或再喷一次水,或在秤上耍花样,赚点秤。山货行老板都有三大本钱:一张嘴、一把算盘、一杆秤。特别是一杆秤,差不多老行老板均善于耍弄。
中国历代美女排行榜(组图)
陈世美果真抛弃过秦香莲吗
朱熹曾诱引二尼姑为宠妾吗?
“性感尤物”夏姬的风流艳事
中国民间独特奇异的婚恋习俗
绍兴师爷真是“狗头军师”吗
皇帝“乱伦”与唐朝的性开放
诗仙李白毕生的最大遗憾
屈原是楚国首席“大巫师”吗
九头鸟何以千古骂名滚滚
楚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国”
张之洞是“负债经营的祖宗”
让“龟蛇锁江”原本为讨好朱棣
张之洞“乖僻”爪录
武当山金顶竟是一幅“玄武”图
“床下都督”黎元洪
武当“真武神像”到底象“谁”?
“花木兰”身世之谜
张献忠的短暂“大西王”生涯
一位客死他乡的“六不”总督
自蹈死地的古今第一狂士祢衡
志同道不合的首义“三武”
林则徐最早“销烟”于武昌城 不愿立贞节牌坊的大总统宠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