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了的‘东方主义’

标签:
文化舞蹈现代舞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 |
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将在6月26、27日(星期五、六)葵青剧院公演我以前创作的一个作品:《365种系定唔系东方主义》。节目以广东话的方式来取名,‘系定唔系’在普通话里,就是‘是还不是’的意思;所以用普通人的说法,《365种系定唔系东方主义》其实等于《365种是还不是东方主义》。舞蹈的名字,反映了我这个创作者的目的,不是去表演一种叫做‘东方主义’的东西,而更多是通过表演提出一个问题,希望询问观看这个节目的观众,他们看完了这个节目后,觉得舞台上的各种花俏内容,是否可以被称为是‘东方主义’的表演?
我在2006年前后编排这个作品,原因是在那段时间参加了一些舞蹈研讨会,曾经不止一次听见来自国内的舞蹈家们振振有词地说:“现在外国人也流行‘东方主义’,可以想见东方文化多么受到欢迎,而我们是东方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坚持这种‘东方主义’精神!”从这些讲话中,我明显发现有部分的国内舞蹈家们,误解了‘东方主义’这一思潮内涵,想当然地把‘东方主义’等同为当代诸多学术思潮,如‘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等。他们可能认为,这些什么‘主义’的,听起来都很有气势,也很受学术界重视,那‘东方主义’以‘东方’为主骨干,必须也是个好东西,也所以有了咱们国家的舞蹈家们竟然在学术性的研讨会上,公然提倡‘东方主义’的奇怪事。
其实‘东方主义’(Orientalism)作为一个学术‘主义’名词,是在1978年由阿拉伯裔的美国大学教授和文学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所首先提出的。他把‘东方主义’定义为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偏见性思维方式和描绘态度。‘东方主义’的本质,是在欧美殖民主义之下,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对东方文化进行研究、分类和控制。所以当我们说:一个美国人充满‘东方主义’思维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位美国人如何欣赏东方文化,而是批评这位美国人傲慢地以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态度来认识和看待东方世界。
今天我们在中国的学者,当然可以因为中国的崛起而感到自豪,许多西方人把眼光投向东方和亚洲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更是自然不过的事;不过无论是西方人,或是中国人,仍然常常不自觉地抱着‘东方主义’的精神:西方人以欧美的价值观来审视东方包括伊斯兰、印度和中国的既有文明;而中国的学者,尤其是舞蹈界的专家,也常为获得西方人的青睐而沾沾自喜,甚至大量制造让西方人感到神秘而充满东方民族风情的作品。这些被统称为‘东方主义’的作品,在研究‘东方主义’的学者眼中,是充满尴尬气息的,代表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傲慢和无知;而由中国的舞蹈家鼓吹和制造‘东方主义’的作品,便只能说,中国人面对‘东方主义’的傲慢和无知时,从来不懂得以傲慢回敬傲慢,却剩下很多很多的无知。
至于在6月底香港上演的《365种系定唔系东方主义》,用脚趾头来想,都知道这不可能是个‘东方主义’的作品。究竟我作为编舞,在作品中怎样回应‘东方主义’?将来有机会慢慢为大家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