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对现代舞的‘迷思’(上)
(2012-04-17 17:05:07)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上周三(4月11日)晚,我应邀到星海音乐学院举行一次有关现代舞的讲座,同时带去的,是广东现代舞团的演员,展示一些将要演出的《神马来了》节目片段。讲座在学院的表演厅里进行,观众席可容纳六百人;当晚座无虚席,让我有点意外,据说来听讲的全是星海音乐学院的舞蹈系学生,我才知道,广州有那么多年轻人在学校里学习跳舞。
通常这些讲座活动,最有趣的,是最后的一个互动答问环节,年轻的学生们有相对青涩却锋锐的眼光,也因此常发出一些出人意表的问题,需要我去动脑筋。当晚就有一位女同学询问了两个对现代舞来说,相当老套的问题,不过这位同学把两个问题套在一块来谈,而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针对其中第一个问题发表了意见,却赖掉了第二个问题没有回应,事后回想,觉得当时的答案不够详尽,只能打个五十分,有点遗憾。
问题是什么呢?这位同学说:“曹老师在今天的讲座里提到,现代舞没有原型,不能用一个框框去衡量不同的作品,使我产生一个迷思。因为在今天中国的舞台上,我看了许多现代舞的演出,舞者们的动作都是压抑痛苦,脸上的表情苍白茫然,气氛诡异;可这样相同的压抑、茫然和诡异的感觉,算不算是现代舞的原型,成为现代舞自己的框框?”
要彻底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这位同学的‘迷思’。这位同学的‘迷思’其实分成两部份:‘迷思’之一,现代舞是否都是压抑痛苦?‘迷思’之二,这种压抑痛苦的表达方式是否现代舞的框框?
第一个‘迷思’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只要这位同学多看不同的现代舞,就可以发现现代舞并不‘都是压抑痛苦’的,也有表达欢愉快乐的作品。不过,我却要承认,确实大部分现代舞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都偏于‘压抑痛苦’一面;但这种偏向性,不是现代舞独有,而几乎是所有希望展现人类感情和思考的艺术,都会具备的现象。
翻开中国的【唐诗三百首】,描述人生离乱不幸题材的作品占了二百多首;英国的莎士比亚一生写了三十多部戏剧剧本,有悲剧、有喜剧,可公认最伟大而触动人心的,是他的四大悲剧;甚至今天我们的流行音乐,年轻受欢迎的歌手用他们歌声吟唱的,基本都是人们必须面对的坎坷生活和失落感情;也只有今天中国大陆的传统舞蹈界,还在强调一种虚伪的喜气洋洋和歌功颂德。这种在艺术上摆弄虚假的生活和感情,自文革开始以来于舞蹈圈子里积非成是,使许多不习惯独立思考,只懂跟着老师走的舞蹈学生,无法体味舞蹈的核心内容,反而当面对艺术的真正常态时候,却大惊小怪,产生许多‘迷思’起来。
其实中国的传统智慧,很早便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我们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真实的生活,那‘压抑’、‘痛苦’、‘茫然’、‘诡异’可能是更能贴近我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因此,要破解同学的第一个‘迷思’,我的答案是,中国的现代舞和现代舞编舞家们,不是要去逃避、或欺骗性地减少‘不如意事’的表现,而是要怎样更好、更有力、更大胆地去反映我们生活中的‘压抑’、‘痛苦’、‘茫然’和‘诡异’。
同学的‘迷思’第二部份——现代舞具有偏向‘压抑痛苦’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是否也是一种‘框框’?这就牵扯到艺术本质,和论述逻辑的问题,可不是在舞台上两分钟之内简单可以解释清楚,而当晚我看见同学在听完我对第一部份‘迷思’的回应后,已经一脸‘压抑痛苦’和‘茫然诡异’,便没好意思再花时间纠缠在这份‘迷思’里。不过,回家一想,还是觉得应该在博客里,用文章阐述自己对第二部份‘迷思’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