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交流会」见闻(2)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加拿大表演艺术交流会」积聚多年经验,安排妥善,吸引了世界大部分演出商每两年聚集于蒙特利尔一次,一方面交流心得,另方面观看各式各样的节目,准备进行‘选购’。我今年第一次以嘉宾身份参加,固然大开眼界,可也发现「交流会」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这几天之内,有七十多个团体在蒙特利尔市内进行演出,每个团队各出奇谋,竞争剧烈,大家都把这个「交流会」看成是个交易场,为了争取演出商的青睐,获得更多演出合约、扩阔市场空间,除了努力做好自己部分的演出安排外,还常不自觉地做了一些不和谐的小动作,以致会场里大家表面上笑语盈盈,底下却暗流汹涌。
此外,因为在同一时段之内,总会有十来个艺术团体在不同的剧场里演出,我们这些嘉宾,根本没有时间观看所有团队的演出,便只能靠宣传册子中一些玄之又玄的介绍文字,和几张神秘莫测的照片,便要决定要看的是十来个节目中的某一个节目。嘉宾们疲于奔命于各场馆之间不说,所挑选的节目是否值得一看,其实也跟赌博输赢差不多。幸亏所有节目演出的时间不算太长,货不对版的,忍耐一下便过去了,而沙里淘金,还真有好几台节目让我眼前一亮。其中于11月17日傍晚,加拿大卡公众舞团(Cas Public)的演出便非常有创意特色。
卡公众舞团演出的,是该团艺术总监海伦娜·贝拉克伯恩(Helene Blackburn)编排的《S变奏》(Variation S),舞蹈长约四十分钟,以俄国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音乐《春之祭》(Rite of Spring)为灵感的作品。国际上著名的编舞家如玛莎·格兰姆(Martha Graham)、皮娜·鲍什(Pina Bausch)、保罗·泰勒(Paul Taylor)等,都曾经使用过《春之祭》这部音乐,而我领导的三个舞团,便各有一部《春之祭》,包括黎海宁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编排的《春之祭》、邢亮为广东现代舞团编排的《春之祭》,和李捍忠为北京雷动天下编排的,以《春之祭》音乐为背景的《满江红》。
海伦娜·贝拉克伯恩编排的这个版本,大胆地拆解了《春之祭》的音乐,在大型管弦的乐段之间,加插了不同风格的电子音响,而这些音响的节奏,又隐隐跟《春之祭》的原版音乐节奏相配合。《春之祭》的乐段以节奏繁复著称,电子音响的横空插入,改变了音乐的质感,从而影响了舞者的动作方式,但节奏却又保持不变,使整个四十分钟的舞蹈一气呵成,绝无冷场。
卡公众舞团的四男五女九位舞者的舞也跳得特别棒,虽然动作的幅度大,可速度仍然很快,在极速的舞动中,演员彼此配合却恰到好处,有许多难度甚高的双人舞托举,都能够不着痕迹地轻松完成,可见排练时的精确和认真程度。有趣的是,海伦娜·贝拉克伯恩把《春之祭》这部经典音乐解构重组,却引来一部分来自欧洲的评论家的不满,指责舞蹈的作者,不尊重作曲家,也不了解音乐的背景和内在逻辑,糟蹋了这部精彩的音乐。
我倒没有‘音乐是神圣的——不容改动’的情意结,所以能够放开怀抱,欣赏舞者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尤其是编舞家对音乐那种‘肆意妄为’的处理手法,更让我想起了音乐的原创者史特拉文斯基于1913年谱写《春之祭》时的意气风发,并愿意打破一切音乐禁忌的情景和心态。
欣赏完《S变奏》后,我有机会跟编舞海伦娜·贝拉克伯恩见面,倾谈中提到明年她前来中国主持工作坊的可能性,或许中国的观众将来真有机会,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编舞家,为中国演员量身订造的新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