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亮的《六度》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城市当代舞蹈团将于12月10、11日(星期五、六)在香港葵青剧院演出邢亮为舞团编创的第三部大型作品《六度》。邢亮的第一部大型作品《尼金斯基》创作于2006年,第二部作品《没有主义》出作于2008年,刚好是每两年一部作品。前两部作品面世时,引得议论纷纷:
《尼金斯基》里描绘一位集疯子与天才于一身的舞者,让观众从作品中窥看了顶尖艺术家们心灵脑海中的暴雨狂风,邢亮虽然退居幕后,其身形气息却渗透在‘尼金斯基’这个角色之中;《没有主义》则完全拆除掉前作中一切戏剧框架,把舞台还原成一片苍茫空白,舞者们在‘没有’中载浮载沉,看似轻巧灵动,可那种睥睨传统舞蹈叙事形式的精神,其暴烈并毫不妥协之处,跟《尼金斯基》的灵魂如出一辙。
邢亮的第三部作品《六度》是怎样的?原来邢亮自于今年7月「广东现代舞周」演毕桑吉加的《那一年·这一天》之后,决定彻底退下舞台,全心投入编舞创作,并跟随一位隐居于香港的太极高手学习太极;而他自移居香港以来,对宗教产生兴趣,尤其是通过南怀瑾的著述,更对佛家和道家的修行之术有了研讨之心。《六度》可以说是邢亮生命历程正于此一时期的具体写照。
我询问邢亮关于《六度》的含义时,其实自己对‘六度’中的‘六’,有着一份莫名感动。在佛家的思想体系里,总把人和宇宙的关系分解成‘六’的单位,比如人类感知世界,分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人类有情生活轮回于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等六个界别,又称为‘六道轮回’;人对世情有着各种欲望,包括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和人想欲,正是‘七情六欲’中的‘六欲’。
邢亮对‘六’的感悟,却主要来自于他的修行。在源自于印度瑜伽对身体的认知里,把人体经脉分成七个能量汇集点,这种法则流传至西藏,被当地密宗和藏传佛教所吸收,并传播至当今西方国家,成为各类心灵修养的启发理论。
‘七轮’(Charkras)位于人体脊椎上,从下到上分别为:根轮、腹轮、脐轮、心轮、喉轮、额轮、顶轮,每一轮对应着人类对自我身体的感知,通过修炼每一个不同的‘轮’,可以达到心灵和身体的健康平静。有趣的是,根据瑜伽密宗理论,前六轮的修炼效果,是增进人对自身的各种感悟,而第七轮,也就是‘顶轮’的修炼,会把人的思想意识跟身体外的宇宙意识联系起来,得到不可思议的大神通。
邢亮的《六度》最有趣的地方,便是通过身体,一轮接一轮地运动,到第六轮,也就那是身体的最圆满之处,便就此打住。跟着的第七轮是什么?那应该是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是人类高度想象的空间,在《六度》这个作品中,也便留下空白,让观众自己去体味。
从邢亮到‘六’为止的演绎里,我隐约看见他身上不自觉流淌而出的中国传统智慧,也因此让我想起易经中的‘六爻’。易经虽然只有六十四卦,可卦象变化万千,指涉天地世间一切道理。每一卦只用六爻为数,至于第七爻,或许太过泄露天机、或许太夺天地造化,便从不曾出现过。
《六度》大概可以让我看到,邢亮通过自身修炼和运动,上窥天地大道,却又处处留有余地,打造出的一片从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