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钗·缘》观后感

(2010-09-22 14:05:25)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梅卓燕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编排的《紫·钗·缘》于上周末(9月17日至19日)演出完毕,我是在19日当天,才匆匆从瑞士赶回香港,观看了最后一场演出。梅卓燕的舞蹈作品从来都是充满细腻的女性触觉,她也凭此成为香港有数几位极具代表性的编舞家之一。

对我来说,《紫·钗·缘》不但保持了梅卓燕既往作品的温润触感,而且通过城市当代舞者的优秀表现,再配合新进作曲家邓乐妍专门谱写的音乐,和资深舞美师张国永恰到好处的灯光和布景设计,呈现出一连串让我目不暇给的舞台意象。

当然《紫·钗·缘》的灵感来源于粤剧《紫钗记》,可是如果抱着观看现代舞的演员怎样用‘现代舞’的动作来演绎传统的《紫钗记》故事,则可能会对舞台上如烟花缤纷乍放的意象,完全摸不着头脑。梅卓燕在她的《紫·钗·缘》里,更着重的是展现她对《紫钗记》故事的感受,通过《叶·落》、《离》、《缠》、《等》、《别》、《思》、《问》、《缘》、《花嫁》等十一个片段,把本来的《紫钗记》解构为种种不同的感情意象。

观众在观看舞蹈《紫·钗·缘》的时候,不可能找到本来《紫钗记》的故事情节,却更容易地走进梅卓燕和一班舞者们的内心世界,而老实说,观看这些演员们演绎彷如天花乱坠的梅卓燕的内心世界,要比观看一个简单的《紫钗记》故事,要有趣得多。

《紫·钗·缘》中让我特别振奋的,是梅卓燕对传统戏曲道具的从新演绎和借题发挥。粤剧《紫钗记》中用到的方巾、凤冠、靠旗、挂须、腰带、高靴、水袖、马鞭等,被编导随手拈来,转化为舞蹈《紫·钗·缘》中表述种种人类感情的象征性物件。比如其中一幕,演员们全部头戴凤冠,聚在一块,同时轻轻地摆动颈椎,在那刹那间,观众看见凤冠上的众多珠串颤抖个不停,可以理解为女性的被压迫现象,又可以演绎为人类精神的不屈,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处理手法,却提供了观众许多想象和深思的意象空间。

今天中国的舞台上,有许多所谓‘中国式现代舞’,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或民间道具如扇、伞、巾、袖等,许多编舞教材,强调的就是如何在动作中把这些道具运用到极致,总之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就被认为是个好的‘编舞’。但在我看来,这种‘编舞’,只是把舞蹈中的道具,看成是一个物件,演员怎样把玩这些物件而已,编得再好,也就是跟传统的杂技差不多,并没有太多艺术上的含义,更不能说是个成熟的现代舞作品了。

梅卓燕在《紫·钗·缘》,甚至在早期的作品如《游园惊梦》、《独步》、《狂草》等,便有意识地把舞蹈中的道具,看成是舞蹈内容的延伸,每一个道具的出现和运用,都要跟舞蹈想要表现的情绪、感觉、处境或情节有所关联。《游园惊梦》中的扇子,呈现了舞者内心情感的外化;《独步》中的油纸伞,是孤独舞者想象中的无言舞伴;《狂草》里的绸带,既是书法的墨迹,也表现了内心的躁动。而到了今天的《紫·钗·缘》,更可以说是一次梅卓燕运用道具的大师式示范,直叫我看得眉飞色舞之余,更能通过舞台上五花八门的道具运用,窥见梅卓燕对生命中缘起缘落的内心感怀。

《紫·钗·缘》观后感
《紫·钗·缘》观后感
《紫·钗·缘》观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