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剧院《女书》艺人谈(下)

(2010-03-12 16:34:46)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艺术

文化

在中国推广现代舞,一个很有效果的活动,便是每次演出后的艺人谈了。看完演出后还愿意留在剧场里跟编导和演员沟通的观众,肯定是对节目十分好奇,或很有感受,并希望多了解一点关于舞蹈方面的资讯,所以只要大家抱着跟朋友聊天的心态,就必然感到轻松自如,也常常在演后艺人谈的交流中,获得有意义的明悟和沟通。

不过也有例外,就是当某些人抱着抵触的情绪,或高高在上的心态,以批判的角度切入艺术家和观众的交流过程里,那这个演后艺人谈的活动便会变得很刺激。言词间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甚至有点火药味,却也有趣。可惜的是,一般的演后艺人谈只有短短十几二十分钟,虽然真理是越辩越明,但在有限的时间下,往往未能畅所欲言,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惟其如此,这种没有预先安排好的、没有结论的辩论,更能让人多所回味,留待控辩双方和旁听者带回家慢慢思考。

3月4日晚在国家剧院小剧场演出的《女书》演后艺人谈中,一位女士便有备而来地对现代舞多所批判。本来她所引用的理论不通之极,根本不值为之浪费时间,可是大概我还是年少(?)气盛,远未到大师级能够面对批评纹风不动的修养,最终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狠狠地讽刺了女士几句。

就在演后艺人谈临近结尾的时候,一位观众提问黎海宁,《女书》的表现手法是否就是近期中国舞蹈界颇多谈论的「舞蹈剧场」时,黎海宁亲自以作品中的几个段落篇章,解释了她的创作意图和手法后,我接过话筒,说:「其实黎海宁在创作的时候,只是把她生活中的经验和灵感,随手拈来,自己根本没有想过,也不会去想,要用什么舞蹈剧场或后现代主义来进行创作。今天的现代舞编舞家们,除了在学校里为了应付功课而必须以规定的手法进行创作外,莫不以自由的心态调动各种可能性去编创作品,更不愿意自我设限,把自己范囿于某种主义思潮或某种手法框架当中。

只不过我们中国舞蹈界接触现代舞的时间不长,许多时候还是以传统的心态去品评我们不熟悉的现代舞。在面对传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为已经成型的各种艺术分门别类,并为每一种定型的传统艺术设立框架。芭蕾舞是这个框架、蒙族舞是那个框架、藏族舞又是另一种框架,每次欣赏传统舞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着属于哪个舞蹈门类的框架往作品头上套,能够对得上号的就是好,对不上号的就不好。当我们面对现代舞的时候,许多传统思维的舞蹈家们也立刻要为现代舞找寻一个固定的框架,什么解构主义啦,分析主义啦,还没有细看节目便以这些框架为作品定位,难怪他们没有办法看见和感受艺术的灵魂和内涵。

今天中国的现代舞和世界各处地方的现代舞一样,每年,甚至每天都在变化,每一个编舞家都在找寻新的、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传统艺术家们可能以自己是某一门派的传人自傲,以继承某一种风格主义为创作目标,可是现代艺术家却一力往前发展,务求推陈出新,如果非要把他们的作品归类成已经是上个世纪的解构主义、分析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现代艺术,不知道现代艺术的不断变化更新,也是对新作品面貌精神的视而不见,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吧!」

我一口气说到这里,看见观众们都心领神会,有的掩嘴而笑,有的偷看发表‘典型论’女士的反应,而我坐在舞台上,无法不注意到‘典型论‘女士的脸色,变得不太自然,便也就打住不再继续。艺人谈也于此来到尾声,国家剧院的主持人询问观众,有谁愿意做最后一位发言,‘典型论’女士立刻举手,表示有话要说。当话筒到了她的手里,她稍微思索了一下,出乎意料地说:「我看见后面有一位先生也举手了,就让他说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