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33)

(2009-11-02 20:55:06)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邢亮和桑吉加分别于1998年及1999年加盟城市当代,象征舞蹈团新时期——「中港磨合期」的开始。过去舞团以展现香港本土创作为艺术方针,主力编导人才如黎海宁、彭锦耀、梅卓燕、伍宇烈、潘少辉等全是地道的香港人,不但在香港长大,更代表着香港最灵敏优秀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可是邢亮和桑吉加的到来,使一个西方化殖民地的现代舞团增添了一笔重要的中国色彩。

邢亮和桑吉加为舞团带来的一份中国特质,跟香港旅游业或购物美食宣传中所谓‘中西结合’,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过去城市当代舞蹈团的作品中也曾出现许多中国元素,比如黎海宁创作的《九歌》、彭锦耀的《清平调》、伍宇烈的《胡涂爆竹贺新年》、潘少辉的《狮子山下的游园惊梦》等,可这些作品都是香港的编导们借中国文学或故事的酒杯,以浇自己心中块垒,不会计较表现的手法或内容是否真正和中国有关;比较特殊的是梅卓燕,她自幼学习中国民族舞蹈,所以她的作品把中国元素跟现代舞结合得颇为巧妙,如《独步》中的油纸伞、《十月红》中的红手绢和红盖头等,但整体审美观却紧扣香港知识分子对简约和精致的品味追求,呈现的更多是国际化的都会意识。

我因为对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有浓厚兴趣,所以观众可以从我的舞蹈中感到千丝万缕的中国情意结。《凯风》来自诗经、《逍遥游》以庄子入舞、《我本楚狂人》脱胎于李白、《三千宠爱》灵感来自于历史中的江山美人、《狂想大地》则尝试重构传说中的华夏神话。可是我清楚知道,在创作里自己是放肆地手挥目送,并无考虑作品是否具备民族特色,有否众人公认的中国风格,就算是香港回归中国之后,自己这种不愿意服膺于某一种特色风格的脾气个性,也不可能改变。

其实1998年前,也曾有许多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舞蹈家参加过城市当代舞蹈团,包括1981年至90年来自上海的徐蝉容、84年至89年来自北京的刘英、89年至91年来自福建的邓宇、92年至97年来自南京的华超、92年至95年来自陕西的林莉、93年至97年来自南京的王玲玲、94年至95年来自四川的黄启成等,他们都是全国各地舞蹈界的精英,其中华超、邓宇分别是由文化部举办的第一、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的第一名,而黄启成是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古典舞男子金奖得主,他们出现于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不但使舞团的整体实力有所提升,也让内地的专业舞蹈界关注香港的舞蹈发展,并对香港的现代舞更加好奇。

可是98年前参加舞团的内地舞者,是以演员身份参加工作,他们带着学习的态度在旁观察,对舞团的艺术发展方向影响不大。比如华超自己便曾说过,他虽然在80年获取全国舞蹈大赛冠军,参赛作品《希望》却被认为是‘现代舞’,以致被组委会禁止在颁奖礼上向群众进行获奖演出;他很不服气,又奇怪自己编排的《希望》竟然成了‘现代舞’,本人更被业内人士认定为中国第一批搞现代舞的青年舞蹈家。究其实,他只是编和跳自己喜欢的舞蹈而已,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西方现代舞’,为了搞清楚,便申请来城市当代工作,可以边跳边学!

邢亮和桑吉加却不相同,一方面他们来香港之前,已在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有多年经验,更分别获取了第四届(1994年)和第五届(1996年)法国巴黎国际现代舞大赛的男子独舞金奖,具备了精湛的编创和演出现代舞的能力,他们参加城市当代的目的,便不只是学习或工作,而是找寻一个可供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在97年之后,把舞团的艺术方针从专注培养香港本土的编创人才,扩大至涵盖整个中国范围,邢亮和桑吉加的到来,并把他们个人对舞蹈的领悟力和风格,贡献在舞团的创作中,正好印证了城市当代新的艺术发展方向。

两位来自中国内地的顶尖现代舞者,在舞团的「中港磨合期」中找寻感觉。邢亮首先参加了由我做总导演的舞剧《出奇复活岛》的编舞工作,桑吉加也负责编排了大型舞剧《给你一点颜色》中的第三幕《蓝》。不过在「中港磨合期」的上半期中,两人重要的作品都是由两人共同合作出来的,包括舞蹈《错觉》,和跟我一起编排的大型作品《365种是还不是东方主义》。之外,他们更成立了一个短暂但异常触目的双人舞团「动作纤维」,演出了双人舞剧《发生进行式》。

2002年,桑吉加获得瑞士的劳力士机构赞助,前赴德国跟随当代舞蹈大师威廉.佛赛(William Forsyth)学习和工作,另有发展前景,两人合作的势头才告中断;同年,邢亮被邀请成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驻团艺术家,先后和梅卓燕合作编排和演出《情色男女——达利与加拉》,又个人独自创作了舞剧《镜.花.圆》,最终,邢亮这位来自中国内地的舞者,以他惊人的舞蹈身手和勤奋的创作态度,融进了香港的大家庭;而他个人独特的舞蹈感觉和扎实的技术功底,不但影响着舞团的艺术路线和风格,也是舞团在「中港磨合期」中获得的,最浓重一笔中国色彩。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33)桑吉加作品《给你一点颜色:蓝》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33)邢亮作品《镜.花.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