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中舞蹈合作——武汉会议(1)

(2009-10-30 18:56:50)
标签:

现代舞

舞蹈

文化

上周六(10月24日)晚上,我和广东现代舞团的谭伟从广州飞往武汉,为的是参加翌日和周一举行的「德中舞蹈合作——武汉会议」。这次会议是去年「中欧独立舞蹈剧场国际交流项目」的延续,由德国杜塞尔多夫舞蹈中心(Dusseldorf Tanzhaus)和上海越界艺术机构联合组织,邀请中国各地活跃的现代舞艺术家和现代剧场工作者聚首一堂,共同商议将来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会议手册里的描述,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点:

1.如何以“舞蹈剧场”的概念作为本地舞蹈艺术家与德国和欧洲交流的支持结构;

2.如何建立对舞蹈艺术的发展给予支持的跨体制系统,包括调查研究、驻访、制作、首演推广;

3.如何在德国和欧洲舞蹈机构和艺术家合作框架里实现武汉等内地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先发城市舞蹈界的合作与交流。

    我很荣幸被邀请参加这次会议,而且作为其中一位重点发言人,就第一个有关“舞蹈剧场”的议题进行发言。

    不过,老实说,我刚被邀请时,心里有点忐忑,不知道这个会议是否像去年的「中欧独立舞蹈剧场国际交流项目」一样,流于表面地让各地舞者自我炫现一番?记得去年观看一批欧洲和中国的青年舞者,获得欧洲机构的赞助,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安排下,呼啦啦地大群人到了贵州苗寨里呆了五天,然后回到北京,煞有介事地在排练厅里‘创作’了三天,便开了个汇报演出。

    演出后那些独立年轻舞者们一字排开,坐在舞台上大谈贵州文化对他们创作的影响。我当时坐在台下,看完那些不疼不痒的演出,听着他们不着边际的发言,心里一边怀疑:到底这些年轻人在苗寨里住了几天,能对少数民族文化会有些什么深刻体会?另一边止不住想:这种方便面式的文化国际交流,以后还是少碰为妙。

    幸亏这次中欧合作项目「武汉会议」的双方主办单位,都是真做实事的机构:

    代表欧洲主办这次项目的杜塞尔多夫舞蹈中心成立于1978年,会址是由市内一个旧电车总站改装而成,拥有两个剧场、八个排练厅,每周都有超过三千人于中心参加各种舞蹈活动。中心的主持人贝特朗.穆勒(Bertram Muller)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精神治疗师,可他发自心里对舞蹈的喜爱,让他在三十年前以一己之力,创立了杜塞尔多夫舞蹈中心,发展至今,成为整个欧洲各国民营舞蹈中心的总枢纽。

    代表中国筹划这次活动的是越界艺术机构,由作家唐颖和戏剧家张献于2005年创建于上海,专门推广属于中国的当代剧场,并促进非政府、非盈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许多中国年轻艺术家来说,由越界艺术机构每年主办的「越界艺术节」、「概念艺术节」、「自由电影」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让他们发表作品的平台,其重要性不在广东现代舞团和北京雷动天下主办的「广东现代舞周」、「北京现代舞展演」、「跳格舞蹈录像节」之下。

    既然「武汉会议」是由杜塞尔多夫舞蹈中心和越界艺术机构联合主办,我的心里才比较踏实,知道就算会议不尽完美,却肯定不会只是一般的表面文章。

                                                                          (待续)

德中舞蹈合作——武汉会议(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