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银帝国》中的张铁林与郭富城
标签:
白银帝国电影晋商文化杂谈 |
昨天谈到一部近期比较满意的国产电影《风声》,我唯一不满意的是电影剧本,甚至因此有点意气地认为,国产电影总是病在编剧。不过,我同时又想起另一部国产电影《白银帝国》,却必须承认,中国的电影还是可以兼有思想性并合理情节的。《白银帝国》是一部史诗式的电影,气魄宏大,主要展现在严谨的剧本架构,通过清末民初的山西晋商家族传承,描绘了大时代中平凡人与不平凡人的区别;当中既有兵荒马乱的时代笔触,有尔虞我诈的商场斗争,也有封建压迫之下的儿女情怀,最后各条线索交错纠缠,融混成一份对什么是光辉人性的思考。
看得出电影《白银帝国》里的所有布景道具、服装陈设,全都一丝不苟,花费很大。据说电影主要是由台商郭台铭投资,我不知道郭台铭是否祖籍山西,不过肯定这部电影的出现,要把山西晋商的形象,从以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神秘扭曲,得以大大提升,凸显了“商人重义”的这种晋商基本精神。
《风声》和《白银帝国》的成功,都重在导演的功力,而两部电影导演都来自台湾。其中《白银帝国》因为题材的沉重,导演更必须具备深湛的文化修养和历史视野。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导演姚树华的名字,原来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戏剧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国立艺术学院、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及三藩市州立大学,并在美国艺术剧院担任了六年的驻团导演,难怪电影中透露出一份平常商业电影中少有的舞台戏剧感和学院派的人文关怀精神。《风声》的导演陈富国、《白银帝国》的导演姚树华,还有充满谦谦儒者之风并在作品里大力探讨人性的李安,都来自台湾,让我对台湾的导演们肃然起敬。
其实《白银帝国》的另一亮点是演员们的表现,尤其是张铁林和郭富城的演出,真是可圈可点。他们俩饰演晋商父子,对如何传承家族生意和何谓商业道德,有着南辕北辙的看法,所以在电影中有着不止一场的对手戏。可是最有趣的是,张铁林和郭富城的表演方式也是走着完全两个不同路子:张铁林是内地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老戏骨,功力精深,举手投足间深得传统写实主义精粹,角色被掌握得形神兼备,滴水不漏;郭富城虽然是偶像派歌手出身,近年来在演戏上却有着脱胎换骨的表现,尤其是能把整个心身沉潜入角色里,通过眉眼身体等部位把角色的内在情绪慢慢渗透出来,掌握的是现代剧场的表演方式。
张铁林和郭富城在电影饰演的是父与子的角色,而演绎角色的方法又代表着传统写实主义与现代剧场风格的交锋,因此他们的同场比拼,直看得我眉飞色舞,大叫过瘾。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是在祭奠郝蕾的灵堂上,父子俩终于撕破颜脸:张把父亲演绎得深沉冷漠,可是目光的严厉几乎穿透银幕,而郭的儿子只是举起拳头不断捶打自己胸膛,那撕心裂肺的感觉却是扑面而来。
在电影院里观看《白银帝国》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就是因为张铁林与郭富城势均力敌又路途殊异的演出,使我记忆犹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