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第六届广东现代舞周(1)
(2009-08-17 22:55:38)
标签:
舞蹈现代舞艺术节文化 |
第六届广东现代舞周于2009年8月2日正式结束,有了五年的运作经验,这个六岁大的艺术节确实是长得越来越大方得体。早上的「大师班」、「工作坊」,下午的「青年舞展」、「另类平台」和晚上的「专业观摩」每个环节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而无论是参与表演或课程的年轻人,还是只是购票参观活动的观众,展现出来的热情和投入,都叫从世界各地前来观摩的舞蹈家们啧啧称奇。
来自苏格兰艺术家联盟的凯伦.伍特(Karen Wood)就在闭幕式派对中宣称:「我在世界各地参加过数之不尽的艺术节,但只有在中国的这个舞蹈节中,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年轻人对舞蹈的热情,这种热烈的氛围重新唤醒我对舞蹈的喜爱,并坚定了我对艺术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信念。」
许多连续几年参加现代舞周的朋友都来跟我说,他们觉得今年的活动比起过去几年都要来得热闹。其实根据实际的统计数字,今年从外地来广州参加舞蹈周的人数要比去年少,只有一百七十多人,去年却超过二百五十人。有几个本来已经报名参加「青年舞展」的外地团队,因为所在单位要参加六十周年国庆排练,最后未能成行;有几所舞蹈院校则要积极备战三年一次的「桃李杯」,规定学生们必须留校练功彩排,也影响了这次参加「青年舞展」的人数。
不过,虽然今年因为筹备国庆和「桃李杯」而使外地朋友人数有所下降,广州本地的参与者数目却明显上升不少。尤其是在黄花岗剧院的演出可以说明情况:过去现代舞周的筹委会有个不成文的安排,就是基于礼遇外宾的原因,把晚上「专业观摩」中三个外地来的舞蹈团安排在档次较高的星海音乐厅中演出,而香港、北京和广州的三个属于中国本土的舞团则被安排在次一级的黄花岗剧院中跟观众见面。两个剧场都可以坐上千观众,而从过去的票房来看,星海音乐厅卖票情况总要优于黄花岗剧院。今年的情况却有所突破,黄花岗剧院的票卖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在剧院里多出来的人头便明显是广州本地培养出来的观众。
当然我也听到一些对现代舞周批评的声音,最典型的是一位记者朋友在访问时,引述别人意见,认为参加现代舞周的,都是一些熟悉脸孔,没有新鲜血液。我估计发出这些批评声音的人大概也是现代舞周的老客户,所以每年在现代舞周中都自然碰见熟人。不过回心一想,难道我们要鼓励每年前来参加现代舞周的朋友不要再来,免得大家变成熟口熟面,不够新鲜吗?广西的黄磊、黄纯军、湖南的徐安、彭涨、江西的徐水亮、北京的连国栋、广东的刘东方、谭洪涛、许纯青等固然是每年都出现在现代舞周的常客,也因为这样,他们的舞蹈创作,进步有目可睹。而可能那几位老客户对今年参与「青年舞展」的新面孔,包括宁夏的赵建瑞、四川的李晓鸥、河南的丁强、河北的曹俊亭、湖北的邓子泓、江苏的聂冰心、林文婷等,因为不熟,所以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希望那些批评者明年不要嫌弃舞蹈周中还是那些旧的熟面孔,另外又多了好几张新的熟面孔,仍然来参加现代舞周的活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