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离去(3)

(2009-08-12 20:17:35)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默斯.坎宁汉被国际舞蹈界公认为大师级人物,是因为他首先提出舞蹈作为独立于音乐布景道具服装之外,纯粹抽象的肢体艺术。他扔掉传统芭蕾舞甚至早期现代舞中强调的情感审美和情节故事,把舞蹈还原为肢体的线条和动作的质感;许多观众因为不习惯于这种纯粹抽象的形式,而批评坎宁汉的舞蹈缺乏人性。但喜欢坎宁汉舞蹈的观众,却从他的作品中阅读出自然天籁般的感动。

我希望中国的观众能领会坎宁汉的舞蹈,因为他的创作泉源正来自中国的道家学说。他在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深深受到老子「万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论」理念影响。坎宁汉喜欢引用的一句来自庄子的名言:“Let everything be allowed to do what it naturally does, so that its nature will be satisfied”。我惭愧不知这句原话出自庄子著作中的何章何节,但庄子的通篇〖逍遥游〗便是明明白白地阐述了‘让一切自然而然,然后天性回归本真’的意思。

在六十年代,坎宁汉开始应用「机遇法」进行编舞。他先整理好作品中的各个舞蹈素材段落,在演出前才通过抽签决定各舞蹈段落的演出顺序。所以观看坎宁汉的舞蹈,每次演出的版本都各不相同,连编舞家自己都不知道演出效果将会怎么样。这种「机遇编舞法」的基础正是来自中国早期道家和儒家经典〖易经〗,而因为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由编舞家刻意安排,舞者的上场下场和表演的各段舞蹈,都是经过抽签之后的无意碰撞,所以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因此不会受到编舞家的习惯性调动手法影响。舞台上呈现的舞者犹如大自然里的或一花一草,互不相干却各有轨迹。

我自己多年来观看舞蹈的经验里,获得最大的一次震撼便是来自坎宁汉的作品。1995年春天,我在纽约城市中心剧院(New York City Center)观看坎宁汉舞团的演出。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坎宁汉也在舞蹈中出现,老人虽是大师,但已届高龄的他,动作小小,而且震颠颠的,只是埋首在舞台的一个角落里,并不起眼;而满台体态匀称、身怀精湛技术的演员一如既往地在舞台上进进出出,利用漂亮的肢体在舞台上绘画着变化多端的线条和图案,让我目不暇给。就在经历了大概二十分钟看似杂乱无章的肢体舞动后,感觉有点沉闷,突然舞者纷纷离开舞台,剩下一位身穿红色紧身衣的女舞者,踮着右脚脚尖站在舞台中央,修长的左腿提起,慢慢往上延伸,她的眼神专注在地面,显得特别安详和安静;而七十多岁的老人此时却在舞台的一角进行着他震颠颠的小步舞。我的心头突然感到巨大无比的冲击,犹如不经意地发见青春和老迈在进行对话,鲜活和凋零、安静和繁琐在同一个窗口向我垂注,以致我无法自拔地需要重新叩问我自己生活中需要面对的许多无奈和无常。

那是一次震荡灵魂的经验,可是我想,我之所以受到震动,是因为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而舞台上的情景,也是自自然然地出现,并不是编舞家刻意而为。我们曾经仰视星空、眺望晚霞,这些真正自然的美景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到心灵的震撼,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创造出自然,而一切人为的艺术,可惜的就是欠缺了‘自然’。许多编舞家心存机心,懂得利用超级煽情的音乐配上极度情绪化的舞蹈,让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这种情感的泛滥,毫无疑问地将阻碍观众进入灵魂深处的探寻。

我敬服坎宁汉作为当代大师,正是因为他的舞蹈探究自然,也只能在他的舞蹈中,我们有机会在那么只是一瞬间,可以真正接触自己的灵魂。

                                                          (完)

 

坎宁汉的舞蹈:

大师离去(3)

大师离去(3)

大师离去(3)

大师离去(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