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北京现代舞展演周(2)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在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周中,占了三分之一的节目来自各个大专院校,参与演出的学生人数也是最多,因此从中可以感受到,学院类型的现代舞是将来中国现代舞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学院类型的现代舞,是指那些专门为课堂作业而编排的现代舞,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编舞,而且为了向学院的领导们汇报,节目的品味自然不能偏离主流审美趣味太多。我一直对学院派的现代舞不具好感,因为从过往的观赏经验里,发现所有从舞蹈学院的课堂里出来的舞蹈,几乎都是跟着主课老师的鼻子走,无论是老师的示范式作品,还是学生的编舞功课,全都是以主课老师的品味为依归。尤其是有‘中国舞蹈家摇篮’称号的北京舞蹈学院,影响力非同凡响,里面训练出来的学生,也将成为其他大专院校舞蹈系的主课老师,学生一代传一代,很快就把全国所有大专院校出来的现代舞品味单一化,也就是说,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现代舞班的主课老师的风格,成为中国学院派现代舞的唯一标准。
我跟北京舞蹈学院的现代舞主课老师们如张守和、王玫、曾焕兴等已经认识很久,也对他们的编舞才华佩服不已,可中国只需要一个张守和、一个王玫和一个曾焕兴就够了,如果通过教学,弄得全中国遍地都是小张守和、翻版王玫或影子曾焕兴,则只能说是学院里的现代舞教学有问题,不能解放现代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反而压制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发挥。中国的传统教学一直不鼓励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许多本来颇有个性的小伙子,进了舞蹈学院之后,全被磨得平了,老师说东,便不会想西。几年前一位地方舞团的编导来北京上编导课,带着一脸欣悦地跟朋友说:我要能像王玫老师一半就好了!我当时在旁听见,心里止不住一阵悲哀。
所以这次雷动天下主办北京现代舞展演周,我本来对来自大专院校的课堂作业现代舞期望不高,其中当然会有好作品,可只要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反正所有节目从题材选择、动作节奏、编创手法和审美观念都差不多,让大家知道中国有这么一号作品就行,其他还是多看点不同风格的作品为要。
不过,今年的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班却让我特别惊讶。从他们提出的五个汇报作品来看,明显地感到主课老师张守和有了更松弛的心态和愿意让学生发挥各自个性的气度,而五支舞蹈《话语权》、《生命之舞》、《远去的绿色》、《饭碗》和《新女性》也凸现了年轻人一股肆无忌惮的朝气,有别于过去舞蹈学院里过于精雕细琢下磨合出来的匠气。更确切地说,我喜欢这五支作品,是因为舞蹈不依成规,破格出轨之处甚多。舞蹈学院的这次破格,不在于动作设计的机灵变化,也不在于编排手法的出奇制胜,而是容许学生们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喷涌而出,其中可能在舞蹈细节的处理上有着许多粗疏和青涩,却更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年轻人的不安和涌动,使我感到这些舞者的创意和力量,扑面而来。
相对来说,《生命之舞》是最规矩的作品,演员以汗衣覆盖头脸,身体在蠕蠕挪动之间展现了生命的脱变起伏。这是延续着舞蹈学院编舞技法的一个聪明作品,服装也就是道具,看着演员如何摆弄汗衣,便如观看上课时的道具练习,如何用最多的方式去运用一件道具,道具可以是椅子、是扇子、是手绢,而现在是汗衣,到最后汗衣在舞蹈中的象征意味被彻底减弱,成了展示编舞手法的一件道具而已,这也是许多学院派舞蹈编舞法的通病。反而我比较满意的是最后一招:舞者们把汗衣踏在脚下,撕离身体,寓意着生命的破茧而出,超越升华的结局,在这里汗衣的象征性得以再度浮现,也把舞蹈还原到《生命之舞》的主题之中。
《生命之舞》剧照